新能车主速看:3个超实用技巧,助你轻松摸清电池健康状况电池的事,说白了就是个存钱罐里的油:用得越久,油会少;用得越久,发电的能力也可能跟着缩水。网上查资料,说电池衰减标准在20%以下就算还能接受,但实际日子里,很多人都没那个时间每天做检测。只靠一辆车的仪表盘,看到的东西其实真相可能比你想的复杂。
我之前就有个朋友,也是个普通上班族,平时上下班路不长,主要城市堵车,他那车满电续航还能跑450公里,超没问题。可开了两年后,满电续航不到420,惊得他还以为充电不正常,折腾了半天才知道,原来是电池衰减了点。这种情况,你说厂家会不会隐瞒点?不过我觉得大多数车厂,电池健康这件事自己略熟,不太会乱说。
先说第一个办法,就是看车机菜单。这些年,车企都知道玩家喜欢一键看:比亚迪叫电池健康度,特斯拉叫电池容量百分比,小鹏她们搞得更直观点,电池健康状态。操作也很简单,打开车载系统,去车辆设置 — 能源/电池管理,或者APP端,点进去一看就能找到相关数据,百分比越接近100,说明电池没什么大问题。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有些老款车型就没这个显示,要是真没有,看满电续航也提示不少信息。刚买新车时,满电续航能保持在500km,现在用了2年,满电续航显示的已经剩下420,排除低温和驾驶惯影响,基本可以怀疑衰减。这其实挺直观,纯粹拿续航下降幅度,配合剩余容量比对,也能大致知道电池大概的状况。
可测电池不能只看一眼,要用心记录。每次充电,都可以留个痕。用同一个慢充桩,充满后,看充了多少度电,剩余表现。比如某车型,理论容量60kWh,充了48度就满电,那说明实际电池容量大概只有原装的80%。然后,平日用车,跑上个30-50公里,尽量保持同样路线和天气条件(20℃左右最佳),多跑几次,能判断出续航变化。如果满电能跑450,后来只能跑360,那整体电池容量大致少了20%。
要注意啊,驾驶惯和环境会影响数据。有次我朋友开车时,开空调、跑高速,续航瞬间变短。不能只靠一次判断,得多比较几次才靠谱。其实这个过程挺像做血压测量,要多留几次数据,取个平均值。
说到这里,难免有人会问:那如果我自己买个工具,能检测到什么?这个我知道,日常确实可以用APP、充电记录和续航比对,拿出个估算值。但要靠谱,还是得专业检测。
我有个朋友在4S店工作,他告诉我,品牌正式检测的设备,比如用OBD接口连接,能读出电池的实际容量、单体电压、内阻。反正比用手机APP看到的更准。实际容量换算出剩余百分比,就像我们知道,车子出厂时的油箱容量是100升,检出只剩下80升,还能跑得少就说明衰减了(猜测不一定靠谱,但直观点说,就是油少了)。如果发现内阻变大,充放电不顺畅,也就是电池老化。
我也记得一车子检测完后,售后人员说电池健康度低于标准(通常是8年或12万公里内不超过20%衰减),他们会提交换电池的申请。别人问:那我自己跑车,然后每半年就跑去检几次,划算吗?如果舍得花时间,大概每3-6个月留点数据,也能防止被坑。
不过告诉你个秘密,我有个客户,三年前买车时,好像没怎么看电池数据,后来突然续航变得很一般。可能车子本身没出毛病,但就差在掉容量那块没留意。对了,你会不会觉得,调整充电惯,比如慢充、不要一直耗尽续航,也是一个办法?据说,避免每次都完全放空,电池会更健康点。这点我也未必完全确认,毕竟没证据支持,纯粹猜测。
说到节省成本——估算一下,百公里的用电成本(加上充电站的电费大约0.5元/度),平均下来大概2元左右。比烧油车便宜一些,但换电池那成本可不低,三年后衰减20%的电池,估计也要上万。这个二手车的二手值里,电池健康度其实很关键。买二手车的时候,别只看外观,要问问电池状况。
如果对自己检测不太有信心,也可以考虑用充电+续航结合的方法,自己算算电池剩余容量。这其实很朴素,但只要稍用心,也能看出些眉目。
写到这里,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新能源汽车的健康检测,技术本身挺简单,就是我们怎么去用、怎么留心,才成了难点?这就像养宠物,早起多观察一会儿,发现毛发变稀、精神不振,就得注意,现在的电池也差不多,是不是快成毛发稀疏的节奏?没人能确切知道,下一次续航会掉多少,而最好的方式,可能还是多留意点——哪怕是那点额外的时间,未来可能就省下一笔大修费。
你有没有自己留意过电池表现?比如每次充满后,跑了多久,觉得和以前差不多吗?还是觉得这个续航神器有点藏着掖着的感觉?我这两天偶然发现,朋友的车,每次只充到80%,续航反而悠着点长。大概每次充满要多花个10分钟,自己搞个保养,心里就踏实多了。
关于电池的事情,别太紧张,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反正电池技术也在不断改良,你知道,最近一次看个报道,说某新型号电池能耐用15年,估计也没这么快就会用完了——但这都还在未来。面对现在的你我,还是多留点电池观察日记吧。
好了,你平时会用什么办法跟踪电池状况?告诉我,我也想借鉴一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