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把雷达玩成服务?禾赛速腾拼供应链,稳住盈利可期

小编注意到,刚过去的9月,禾赛科技在港交所敲锣上市,当日收盘市值飙到358亿港元,募资超41亿港元,公开发售被抢购168倍。热闹得像中了彩票,很多人直接得出结论:激光雷达是躺赚的生意。可现实真的这么简单吗?为什么像禾赛这样的龙头在2025年一季度还亏损1750万,直到二季度才勉强扭亏;速腾聚创2025年上半年更是亏损1.5亿元?需求旺盛、国产厂商占据全球95%市场份额,为什么挣钱这么难?

先把市场脉络捋清。根据Yole的数据,中国品牌在全球激光雷达领域占比约95%。禾赛、速腾聚创、华为、图达通四家几乎垄断了国内乘用车配套市场。2025年上半年国内装机量已突破100万颗,同比增长71%,全年有望冲到250万颗。单车装载数量也在上升:比如某款车型从1颗升到4颗,L4级Robotaxi每车超4颗,算起来需求确实挺猛。

谁能把雷达玩成服务?禾赛速腾拼供应链,稳住盈利可期-有驾

价格却在暴跌。2022年单颗价格大约在8000–10000元,到2025年降到2000–3000元,三年跌成三分之一。原因集中在“夹心层”——上游核心器件(激光器、探测器)占成本40%–50%,且长期依赖进口,压缩不下来;下游车企在成本压力下不断压价,并倾向扶持自有供应链或内部整合,导致头部厂商频频失单。再加上产品同质化严重,大家技术路线趋同,性能差距缩小,最后只能用降价抢客户,利润就被挤没了。

那机器人领域为何成为新的希望?数据给了答案。2025年上半年禾赛机器人激光雷达出货量同比飙升7倍至98.3万颗,占比17.9%;速腾聚创机器人业务收入占比冲到28.2%。机器人用雷达场景丰富,从识别草坪、花坛,到避让行人、电梯,要求全天候、精准测距,激光雷达的优势更明显。即便价格也从2024年的8700元降到2025年上半年的4800元,但仍明显高于车载产品,客户对性能更敏感、对价格更“不敏感”,所以毛利空间更可观。速腾聚创上半年毛利率从13.6%升至25.9%,很大程度靠机器人业务在撑腰。

谁能把雷达玩成服务?禾赛速腾拼供应链,稳住盈利可期-有驾

机会来了,可别太乐观。机器人市场很可能会重复汽车市场的故事。车载技术迁移到机器人领域并不困难,华为、图达通等玩家具备强势进入能力,价格战随时可能重启。更重要的是,卖机器人用雷达,不只是卖一台硬件那么简单,而是要提供“开箱即用”的整套解决方案:硬件、现场调试、算法、场景化服务。这对传统以硬件见长的厂商来说,既是能力的考验,也是组织结构的大改造。

想真正摆脱“赚辛苦钱”的困境,小编觉得厂商必须走三条路:

谁能把雷达玩成服务?禾赛速腾拼供应链,稳住盈利可期-有驾

向上游拓展或建立稳定供应链。减少对进口核心器件的依赖,掌握更多定价权和供货主动权,成本和交付风险才能受控。

从单纯卖硬件转向软硬一体、服务化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把算法、场景化服务和复制能力做成产品,才能把客户黏住、把利润稳定住。

谁能把雷达玩成服务?禾赛速腾拼供应链,稳住盈利可期-有驾

选择细分赛道深耕并形成差异化竞争。割草机器人、配送、工业自动化这些细分场景可以做深做透,通过战略客户绑定和生态合作构建壁垒,不容易被简单复制。

展望未来,激光雷达行业将进入“胜者为王”的整合期。价格可能还会下行,但能持续盈利的企业,往往是那些掌握核心供应链、持续投入算法与解决方案、并能围绕客户建立生态的玩家。市场里有不少普通声音:有的工程师说技术门槛并不如想象中高,更多是供应链和生态的博弈;也有车主和小微企业直言,希望产品更便宜同时更好用——这两个愿望往往很难同时满足。

谁能把雷达玩成服务?禾赛速腾拼供应链,稳住盈利可期-有驾

问题抛回给你:你觉得谁能率先完成从硬件厂商到解决方案企业的蜕变?投资者在这一轮变革里该如何选股布局?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小编也想听听你最看好的那家“黑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