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50%汽车经销商亏损

超50%汽车经销商亏损:一场被新能源浪潮掀翻的生存危机

超50%汽车经销商亏损-有驾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汽车经销商亏损面已达53.2%,创下十年来新高。在深圳、杭州等新能源渗透率超60%的城市,部分传统4S店月销量不足10台,展厅里的燃油车落满灰尘,销售顾问转行卖保险的消息屡见不鲜。这场亏损潮绝非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汽车行业从“燃油时代”向“新能源时代”转型的结构性阵痛——传统经销商体系的盈利逻辑正在被彻底颠覆,那些依赖“卖车赚差价”“售后躺赚钱”的日子,已随着新能源的浪潮一去不返。

一、新能源转型:从“渠道伙伴”到“边缘配角”的身份坠落

传统经销商的黄金时代,靠的是燃油车时代的“渠道霸权”:厂家通过经销商控制终端,经销商靠信息差赚差价,售后保养更是“躺着赚钱”(毛利率可达40%)。但新能源汽车的崛起,直接撕碎了这套逻辑。

直营模式对经销商的降维打击。特斯拉、蔚来、理想等新势力采用“全国统一定价+直营门店”模式,彻底砍掉了经销商的加价空间。消费者在线上就能看配置、订车、比价,线下门店沦为“体验中心”,传统经销商的“议价权”一夜归零。某合资品牌经销商老板苦笑:“以前卖一台燃油车能赚8000元差价,现在卖同款新能源车型,厂家只给500元服务费,还得承担门店成本。”

库存积压的“燃油车陷阱”。为了完成厂家的年度任务,经销商不得不继续压货燃油车——2025年上半年,燃油车库存系数高达2.8(警戒线为1.5),意味着经销商手里的燃油车需要近3个月才能卖完。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迭代,让燃油车“卖一台亏一台”:某品牌2024款燃油SUV,经销商进货价15万元,现在终端价已降至12万元,每卖一台亏3万。更致命的是,厂家对燃油车的返利政策持续收紧,过去“压货冲量拿返利”的玩法,如今成了“越压越亏”的死循环。

二、成本大山:从“轻资产”到“重负担”的利润绞杀

经销商的亏损,不全是“卖不动”,更是“成本压垮了利润”。租金、人力、融资成本的持续上涨,叠加销售毛利率的断崖式下滑,让本就微薄的利润被彻底吞噬。

租金与销量的倒挂。一线城市核心商圈4S店单店年租金可达500-800万元,而新能源时代单店月均销量普遍不足30台。某豪华品牌经销商算了一笔账:“每平米月租金600元,一台车需要20平米展示空间,光租金成本就摊到1.2万元/台,而现在卖一台车的毛利才8000元,卖得越多亏得越多。”为了活下去,不少经销商开始“退城进郊”,但偏远的位置又进一步拉低客流量,陷入“搬迁-销量降-更亏损”的恶性循环。

人力成本的刚性挤压。传统4S店需要销售、售后、行政等多部门协同,单店员工往往超50人,月均人力成本超30万元。而新能源直营门店多采用“少而精”的团队(10-15人),且薪资与销量强挂钩。某自主品牌经销商裁员30%后坦言:“以前养着10个售后技师,现在每月进店保养的燃油车少了一半,技师闲着也是成本,只能忍痛砍掉。”

融资成本的雪上加霜。经销商压货需要大量资金,而银行对亏损经销商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50%,部分中小经销商甚至只能依赖民间借贷(年化利率超15%)。2025年上半年,经销商平均资产负债率升至78.5%,有23%的经销商因“还不起贷款”被银行起诉。

三、消费变迁:从“买产品”到“买服务”的能力断层

消费者的行为变了,但多数经销商还停留在“卖车思维”里。新能源时代的用户更在意“全生命周期体验”,而传统经销商的售后、数字化能力严重滞后,错失了最后的利润支点。

售后利润的崩塌。燃油车时代,售后保养(换机油、修发动机)是经销商的“利润奶牛”,占比可达50%以上。但新能源汽车结构简单(无发动机、变速箱),保养项目减少70%,且电池、电机等核心部件由厂家保修,经销商能做的只剩“换轮胎、洗车”等低毛利业务。某经销商售后总监透露:“以前每月售后收入200万,现在只剩50万,连房租都不够付。”

数字化能力的代差。年轻消费者习惯“线上预约、上门取送车、透明报价”,而多数传统经销商仍在用“纸质单据、电话预约”的老一套。某调查显示,仅17%的传统经销商开通了线上售后预约功能,43%的用户因“流程繁琐”转向第三方维修店。当经销商还在纠结“要不要做直播卖车”时,新势力已经通过APP完成了“看车-订车-售后”的全流程数字化,彻底甩开了传统玩家。

四、破局者的微光:从“卖车商”到“服务商”的艰难转身

在53.2%的亏损面背后,仍有12%的经销商实现了盈利。这些幸存者的共同点,是跳出了“靠卖车赚钱”的惯性思维,找到了新能源时代的新生存逻辑。

聚焦细分市场的“小而美”。某三线城市经销商放弃全品牌代理,专攻新能源二手车业务,通过“检测认证+延保服务”建立信任,半年毛利率提升至18%。他们的逻辑是:新能源二手车流通率低(车主3-5年换车),但缺乏专业渠道,这正是传统经销商的机会。

绑定厂家做“生态伙伴”。部分经销商与新势力合作,转型为“交付中心+服务中心”,虽然销售利润薄,但通过承接上牌、保险、维修等服务,每台车可额外赚取2000-3000元服务费。某经销商与蔚来合作后坦言:“以前卖一台车赚差价,现在靠服务赚稳定现金流,虽然赚得少,但活得稳。”

售后的“增值突围”。某豪华品牌经销商将售后车间改造为“汽车文化馆”,提供“老车修复”“个性化改装”等高端服务,吸引车主付费体验,售后毛利率从25%提升至42%。他们的启示是:新能源时代,用户为“情感价值”付费的意愿,远高于为“功能性保养”付费。

结语:不是市场不行了,是旧模式不行了

超50%经销商亏损的背后,是一场残酷的行业洗牌:那些依赖信息差、吃厂家返利、靠售后躺赚的经销商,正在被新能源浪潮淘汰;而那些能拥抱变化、深耕服务、找到细分价值的经销商,终将在废墟上重建新的生存地基。

这不是汽车行业的衰退,而是转型的阵痛。当燃油车的“渠道霸权”落幕,新能源的“服务竞争”才刚刚开始——经销商的角色,终将从“厂家的渠道末梢”,变成“用户的终身伙伴”。活下来的关键,不是怀念过去的黄金时代,而是认清:汽车行业的利润,早已从“卖产品”的差价里,转移到“服务人”的价值里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