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顶级富二代”到月销6辆巨亏11.93亿,极星在中国市场濒死挣扎

说真的,极星这事儿,现在回头看,简直像一场梦,一场从云端直接栽进泥里的梦。

它出生的时候,那叫一个风光无限啊。吉利和沃尔沃,两尊大佛在背后撑着,简直就是含着金钥匙里的金钥匙。圈内人都叫它“车圈顶级富二代”,上市的时候敲钟声都比别家响亮。谁能想到呢?这才几年功夫,这位天之骄子就快被中国市场给遗忘了,彻底的。今年上半年,你猜它在国内卖了多少?69辆。对,你没听错,六个月,六十九辆。六月份更绝,就卖了6辆。这数字说出来都觉得有点魔幻,感觉我们小区一个月的电瓶车销量都比这高。更离谱的是,就这点销量,上半年亏了11.93亿美元。这钱是怎么亏出去的,简直是个谜。

八年前,那会儿可不是这样的。那时候,极星简直是带着光环降临的,所有人都觉得,特斯拉的那个终结者,终于来了。结果呢,八年过去,特斯拉还是那个特斯拉,极星……极星安静得可怕。安静到什么程度?连吉利自己的董事长李书福都忍不住公开吐槽,说想找条极星的负面新闻都费劲,因为根本没人关注,连骂都懒得骂了。你说,新能源这条赛道上,翻车的牌子多了去了,但能把这么一手天胡好牌打成这样,打到彻底崩盘的,还真是找不出第二个。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故事一开始啊,极星的眼光是冲着金字塔尖去的。2017年,它的第一款车,极星1,一台混动GT轿跑。那价格,啧啧,就是为了让你仰望的。欧洲卖15.5万欧,美国15.5万刀,到了中国,直接挂牌145万人民币。当时特斯拉最牛的ModelXP100D,都比它便宜10万。这一下,极星就坐稳了“最贵新能源车”的头把交椅。

从“顶级富二代”到月销6辆巨亏11.93亿,极星在中国市场濒死挣扎-有驾

为了配上这身价,人家还玩起了限量。全球每年就500辆,把那种“你有钱也未必买得到”的稀缺感给烘托得足足的。说实话,这套打法,当时很多人都觉得高明。碰瓷行业老大特斯拉,抬高自己;用限量制造尊贵感;先上混动,又能避开当时纯电技术不成熟的坑。再加上吉利和沃尔沃在背后站台,这牌局,怎么看都是稳赢的。

可惜啊,市场这东西,它不按剧本走。极星1出来,迎接它的不是订单,是一片吐槽声,什么“价格虚高”啊,“这牌子谁认识啊”,说啥的都有。至于那每年500辆的限额,我估计大概率是从来没卖完过,反正官方也一直没敢公布具体卖了多少。最后,这台被寄予厚望的开山之作,2021年就悄无声息地停产了,生命周期短得可怜。

这第一炮就没打响,极星的管理层好像一下子就懵了,彻底乱了阵脚,开始了一场谁也看不懂的反复横跳。超跑路线走不通?行,那我们不玩了。转头,2020年就搞出个定位完全相反的纯电轿跑——极星2。价格直接砍到29万到46万,明摆着就是要跟当时火得一塌糊涂的特斯拉Model3硬碰硬。

这一次,极星是真想走量了。可结果呢?极星2非但没成爆款,反而成了质量问题的代名词。新车刚上市没多久,就有车主在网上爆料,说这车开在路上会突然没动力,直接“趴窝”,这可是要命的隐患。舆论压力太大,极星没办法,只好紧急召回了2000辆车。

从“顶级富二代”到月销6辆巨亏11.93亿,极星在中国市场濒死挣扎-有驾

新车上市就召回,这已经够丢人了。但对极星2来说,这还只是个开始。你数数看,2020年的10月、11月,2021年的3月,2024年的6月,还有今年的5月……它就跟上了发条似的,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一次又一次地被召回。车主们都开玩笑说,这车回厂的频率比OTA升级都勤快。2023年有份报告,《汽车质量报》统计的,说极星2的召回率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三倍。这已经不是小毛病了,这是设计和制造能力被按在地上摩擦。

质量都这样了,销量能好到哪儿去?上市三年,极星2全球加起来卖了还不到10万辆。而它要对标的那个Model3呢?人家光2021年一年就卖了50万辆,早就是全球第一款累计销量破百万的新能源车了。到了这个时候,再说“对标Model3”,我估计沃尔沃自己人都觉得像在讲笑话。

这两次关键的失败,让极星彻底找不到北了。轿跑不行,那搞SUV?于是,起售价70万的极星3,还有30万级别的极星4,又接连冒了出来。结果……还是那个结果,市场反应冷冷清清。现在呢,还在图纸上的极星5和极星6,你猜怎么着?又计划绕回轿跑和超跑的老路了,那个极星6,据说又要去冲百万豪车市场。这一通折腾,兜兜转转,又回到了原点,只是这个牌子,早就被折腾得元气大伤,没人信了。

一个新品牌,最怕的就是定位模糊,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极星这一连串操作,简直就是教科书式的反面案例。结果是什么?2024年一个消费者调查,数据冰冷又残酷:超过60%的人说,“不知道这牌子是干啥的”,能准确说出它任何一款车型名字的,连10%都不到。

从“顶级富二代”到月销6辆巨亏11.93亿,极星在中国市场濒死挣扎-有驾

产品定位的混乱,其实还只是表面。更要命的,是它那套完全脱离市场的策略和僵化的管理。从一开始,极星就喊着要做“全球品牌”,想在欧洲、美国、中国三大市场同时发力。结果呢,步子迈得太大,扯着蛋了。除了在欧洲老家,靠着沃尔沃的关系还有点人认识,在中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它就像个隐形人。

尤其是在中国。我的天,中国市场现在是什么样?卷得已经不是红海,是血海了。每年上市的新车比新款手机都多,价格战从年头打到年尾,消费者被各种高性价比、高智能化的产品惯坏了。你极星这种,定价死贵,产品又没什么特别亮点的“洋品牌”,想在这里活下来?太天真了。

在中国卖得这么惨,一个很核心的原因是,极星的中国团队,根本就没话语权。他们就是瑞典总部的“传声筒”和“执行工具”。有内部员工自己都说,每次开会都得等到半夜,迁就瑞典那边上班的时间。等瑞典人开完会下班了,中国这边刚好是凌晨,可以开始干活了。你说,这种连时差都搞不定的管理模式,怎么可能理解并适应中国市场的瞬息万变?它不是死在中国,简直是主动来中国求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