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G级被宝马盯上,欧洲豪华车“难兄难弟”新路怎么走
那天在小区门口碰见老王,他一边给自家宝马X5擦灰,一边嘴里嘟囔:“听说咱们这牌子要造个硬派越野了,冲着奔驰大G去的?”我还真愣了一下。没想到外媒Automotive News也爆出来了,说宝马正在琢磨一款全地形SUV,要在2030年前跟奔驰G级掰手腕。南卡罗来纳州工厂投产?师傅说这事儿八成是真的,因为前阵子有客户问过他“G74平台”能不能混动。
其实,这两年看BBA(奔驰、宝马、奥迪)仨巨头日子都不太好过。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前阵子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就直言:欧盟要是非得2035年起全面禁售新燃油车,那欧洲汽车业可能直接崩盘。他话里透着焦虑,不少销售都感慨,现在连原来最能赚钱的车型利润都腰斩了——你看看今年上半年数据,奔驰净利润直接砍掉一半多,只剩26.8亿欧元;营业收入也跌了近9%。而宝马呢,也不乐观,上半年净利润降到40亿出头,比去年同期少三成。
身边不少开A级轿车和EQA电动车的朋友最近抱怨:经销商为了清库存,把价格砍到12万多甚至五折甩卖,可销量还是惨淡。我邻居买EQA,本想着新能源补贴划算,结果半年只卖出去191辆,全国月销量千把台——他说群里有人吐槽,“纯电这价位,还不如国产智能化来的实用。”以前谁敢想啊?传统豪华品牌溢价空间现在被压得死死的。
中国市场对这些品牌影响特别大。今年上半年,奔驰全球交付量同比下降8%,中国区更惨,同比跌14%;宝马虽然全球只微降0.5%,但中国区交付量一下缩水15%以上。这几年国产新能源和智能化竞争越来越卷,经销商压力巨大,有人甚至拿修理厂师傅的话调侃:“现在修个BBA,都快比养自主品牌贵两倍。”
关税政策也是块心病。今年美国那边关税波动,让企业不得不调整库存物流安排。听销售顺嘴提一句,“毛利现金流短期内就这么被蚕食。”所以前段时间还有传闻,说奔驰撤回年度指引,要再观察下需求和关税走向才能定预期目标。维修师傅老李喝茶时还聊过,“这些进口件涨价厉害,有些型号等一个月才到货。”
不过吧,这种局面逼得他们不得不找自救法门。有意思的是,无论是研发智能驾驶系统还是本土化调整,两家选择都很一致:扎根中国市场。例如最近看到消息,新一代L2++无图高阶辅助驾驶,就是由国内团队主导研发,还联合Momenta做适配优化,将首搭在最新纯电CLA车型上。据说这个系统有点像早几年特斯拉FSD,但细节更偏向国内路况,比如识别绿灯左转那套逻辑挺接地气。我表哥试驾后觉得,比他之前开的C级自动泊车靠谱多了。
至于宝马,也开始跟阿里合作搞智能座舱,又拉着Momenta一起开发面向中国的新型辅助驾驶方案。“AI大模型”啥概念,我不是很懂,不过群友自己测过导航领航功能,说从城西一路跑到机场,全程点对点没掉链子。“Neue Klasse”平台建设也紧锣密鼓,据说明年会推几款新世代车型,还有传言2027年前计划推出超40款新品。这么折腾下来,如果真能把性能和价格做到位,再加硬派越野属性,不排除哪天真抢走部分“大G”的粉丝群体——毕竟开惯X5的人,对底盘韧性和动力响应还是挑剔的。
其实还有冷门配置值得聊聊。有次修理厂技师随口讲,现在很多BBA用户忽略发动机启停功能维护问题,好多人误以为关闭启停省油,其实反倒增加积碳风险。某些进口版本带主动空气悬挂,用起来舒坦,但冬天低温偶尔会报警,需要定期检查气泵状态,否则打火的时候仪表盘突然弹故障码吓人一跳。这类细节,经常被忽略,小圈子的微信群里偶尔有人发事故照片,也是提醒大家别光顾着看外观配置,高频使用的小部件更容易出幺蛾子。
当然啦,从行业角度来看,自研软件这一块始终卡脖子。不止一次听分析师私下聊天:“如果2027年前软件自研率不到50%、本土研发团队占比不上四成、电动车型毛利率还负数,那位置迟早让国产豪华取代。”道理谁都懂,可落地慢,每次发布会上吹得热闹,到真正上市又晚一步。一哥们调侃,“等你L2++普及,中国已经奔L4去了。”
至于美国生产基地扩张那些事,在汽配城蹲一天能听见三种版本。有司机说亚拉巴马州工厂马上加GLC生产线;另一伙计则坚信斯帕坦堡工厂班次要翻倍。但归根结底成本问题解决不了,下季度财报怕又是一场硬仗。有时候看朋友圈吐槽,都快变成段子手比赛,看谁先猜中哪家裁员或涨价动作最快……
昨天夜深刷手机,看见二手市场有人挂出2016年的大G,一问才知道换新能源去了。“旧的不值钱,新的一堆参数我搞不明白,”他说。但到底买哪个?没人敢拍胸脯保证,以后行情咋变都是未知数罢了。
内容来自公开资料与个人见解,仅供学习交流,不构成定论或权威汽车事实参考。
部分信息参考Automotive News、《商报》、微信群讨论及维修技师口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