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很热闹,乌泱泱一群人,发布会开得跟演唱会一样,老板们亲自下场撕逼,人设一个比一个拉风。
大家都在卷什么?
沙发、彩电、大冰箱,智能座舱搞得像家庭影院,仿佛车子不是用来开的,是用来坐着看电影的。
这场面,像极了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每个人都在比谁的嗓门大,谁的PPT做得炫,至于车子本身嘛,好像成了次要的。
就在这片喧嚣中,有一个“理工男”显得格格不入,他就是奇瑞。
过去大家总觉得他有点土,有点慢,跟不上互联网的节奏。
结果等这波价格战打得大家头破血流的时候,才发现这个闷头搞技术的家伙,居然成了班里那个偷偷学、然后惊艳所有人的学霸。
这事儿吧,挺有意思,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商业成功案例,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发展逻辑,一种是“互联网模式”,一种是“工业模式”。
这让我想起了晚清的洋务运动。
当时也分两派。
一派是“速成派”,觉得造不如买,直接从海外买最先进的铁甲舰,看起来一夜之间就鸟枪换炮,海军实力爆表。
另一派是“苦练内功派”,觉得光买船不行,得自己炼钢,自己造发动机,自己建兵工厂。
这个过程又慢又苦,短期内看不到什么成效,还总被人嘲笑。
今天的汽车市场,何尝不是如此?
那些痴迷于“沙发彩电大冰箱”的,本质上就是“速成派”。
他们认为汽车的核心是“第三空间”,是消费电子产品。
所以,核心竞争力就是用户体验、软件生态、粉丝运营。
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傻大黑粗”的东西,可以靠供应商。
这套打法逻辑很清晰,见效快,能迅速聚拢人气,资本市场也爱听这个故事。
但它的命门在于,护城河太浅。
你今天能装个大电视,明天对手就能装个投影仪,后天就有人敢把IMAX搬进车里。
最后大家只能陷入无尽的“配置堆砌”和价格战,谁也别想好过。
而奇瑞,这个“理工男”,走的就是那条又苦又累的“工业模式”的路。
他好像从一开始就想明白了,汽车的本质,首先是一个交通工具,是一个复杂的工业制成品。
它的根基,在于那些看不见、摸不着,但决定了车辆性能、安全和寿命的“三大件”。
所以,当别人在研究怎么让车主在车里K歌时,奇瑞在死磕发动机热效率。
这个所谓的“鲲鹏动力”,热效率干到了48%,这数字外行听着没感觉,但对于内燃机这个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技术来说,每提升0.1%都难如登天。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更低的油耗,更强的动力。
这是硬通货,是物理定律,不是靠PPT能吹出来的。
还有那个8AT变速箱,过去这玩意儿基本被爱信、采埃孚这些外资巨头垄断,是我们的“卡脖子”技术之一。
你自己造不出来,就得高价去买,人家还不一定卖给你最好的。
奇瑞硬是给啃下来了。
这就像洋务运动里,你终于能自己炼出合格的炮钢,而不是总指望从克虏伯那儿买。
有了这个,你才真正有了底气。
所以,奇瑞的第一个核心逻辑,叫“重资产思维”。
他把钱和精力,砸在了研发这种最“重”的、最难啃的、但也是最根本的资产上。
这玩意儿一旦建立起优势,就不是对手靠降价能轻易抹平的。
价格战打的是“血条”,而技术储备是“血条上限”。
当大家都在拼命掉血的时候,你的血条上限比别人高,自然能活得更久。
第二个逻辑,是基于“重资产”的“精明扩张”。
你看奇瑞搞的那些子品牌,iCAR、捷途、星途,很多人觉得是多生孩子好打架,其实没那么简单。
这更像是一种“工业资产的灵活配置”。
因为他掌握了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这些核心的平台技术,就像是开了一家中央厨房,把最难的、最核心的“高汤”给熬好了。
至于前端要开川菜馆、粤菜馆还是西餐厅,只是根据不同顾客的口味,用这个高汤做不同的“预制菜”而已。
比如,捷途的“方盒子”,瞄准的是那帮想去户外撒野,但预算又没那么高的群体。
iCAR呢,专攻年轻人,玩个性化、智能化。
星途直接往上打,冲高端。
这种打法的好处是,后端研发成本可以高度复用,大大降低了开发新车型的边际成本,而前端又能精准切入细分市场,避免了在一个大池子里跟所有人肉搏。
这就是从“满足需求”到“创造需求”的升级,前提是你得有那个能支撑你“创造”的工业底子。
第三个逻辑,也是最关键的,是把海外市场当成了“战略纵深”,而不只是一个“库存倾销地”。
这一点,逻辑非常硬。
你看它的数据,海外营收占比过半,连续多年出口第一。
这说明什么?
首先,海外市场成了它的“利润奶牛”和“避风港”。
国内市场杀成一片红海,大家都在赔本赚吆喝的时候,奇瑞可以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一些竞争不那么惨烈的市场,赚取相对丰厚的利润。
这些利润,反过来又能“反哺”国内的研发投入,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这就好比打仗,你在正面战场顶着,后面还有个大后方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弹药。
其次,全球化运营,让它对风险的抵御能力大大增强。
国内市场有周期,但全球市场很大,东方不亮西方亮。
而且,在不同国家卖车,会逼着你去适应不同的法规、不同的路况、不同的用户习惯。
比如在欧洲,你得搞定严苛的排放和数据安全法规;在南美,你的底盘就得皮实耐用;在东南亚,省油是王道。
这个过程,虽然痛苦,但会逼着你的产品力实现全方位的提升,建立起一种“全球适用”的底层能力。
所以你看,奇瑞这波操作,表面上看是销量飞天了,要上市了,很拉风。
但本质上,这是一个关于“耐心”和“常识”的胜利。
它给所有中国车企上的这一课就是:在一个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追求短平快的时代,回归工业的本质,尊重技术的规律,用最笨、最慢的方法去构建自己的“护城河”,可能才是最聪明的活法。
当然了,对于我们这些看热闹的股民和消费者来说,还是更喜欢看老板们在微博上互怼,喜欢看价格战一轮比一轮狠。
毕竟,那样比较有戏剧性,不是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