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可能都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马路上跑的车里,带“界”字的名字越来越多了。
从最开始的问界,到后来的智界,再到最近新闻里频繁出现的享界、尊界、尚界,感觉华为的朋友圈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华为的负责人余承东不是一直说“华为不造车”吗?
那现在这一个接一个的合作品牌是怎么回事?
这不就是变相地在造车吗?
其实,这背后是一盘很大的棋,也是一种全新的合作模式,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的汽车市场。
事情的最新进展,是在8月25日成都的一场发布会上。
鸿蒙智行这个由华为牵头的联盟,一口气发布了好几款新车,比如新款的智界R7、新S7,还有问界M8的纯电版。
但更引人注目的是,华为还宣布了两个重磅消息:一个是跟北汽集团合作的享界S9T,另一个是跟上汽集团合作的尚界H5,都将在九月份正式上市。
特别是这个尚界H5,预售刚一开放,短短18个小时,订单量就冲破了五万台。
这个数字相当惊人,说明市场对这种合作模式充满了期待。
随着上汽集团这位汽车行业“老大哥”的正式加入,鸿蒙智行的队伍可以说是集齐了国内汽车界的几大主力。
我们来捋一捋,最早合作的是赛力斯,推出了问界系列;然后是奇瑞,打造了智界品牌;再到北汽的享界、江淮的尊界,以及现在上汽的尚界。
这五家车企,都是在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企业。
华为就像一个技术核心,把这些拥有强大制造能力的车企联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智能汽车生态联盟。
这个联盟的产品线布局也很全面,从价格不到二十万的家用车,到超过一百万的豪华车,从城市SUV到运动轿跑,再到旅行车,几乎涵盖了市面上所有的主流车型种类,目标就是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那么,为什么这些本身实力就很雄厚的传统车企,会如此心甘情愿地和华为进行这么深度的捆绑合作呢?
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得看看现在汽车行业正在发生什么。
如今,汽车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了,电动化和智能化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全世界的汽车产业都在朝这个方向转型。
对于传统车企来说,他们在发动机、变速箱这些机械部件上有着几十年的深厚积累,但在软件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新兴领域,却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这就像一个武功高手,突然发现大家比的不再是拳脚功夫,而是高科技武器了。
就在这个时候,华为出现了。
它不像其他互联网公司那样直接下场造车,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聪明的路:我不跟你抢造车这碗饭,我来帮你把这碗饭做得更好吃。
华为的优势在于它强大的技术实力。
我们都知道华为在通信、芯片和手机领域是世界顶尖的,它早在2014年就开始研究车联网,2019年就正式成立了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部门。
它有自主研发的高性能芯片,有打通万物互联的鸿蒙操作系统,还有领先的5G通信技术。
这些技术应用到汽车上,就能带来革命性的体验。
比如说,鸿蒙系统可以让你的手机、手表和汽车无缝连接,你在手机上设置好的导航,一上车就能自动同步到车机大屏上,这种流畅的体验是传统车机系统很难做到的。
所以,华为的角色,就是为汽车提供最核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灵魂”,而传统车企则负责提供车辆的“躯体”,也就是设计、制造和质量控制。
这种合作,绝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而是双方都投入了真金白银和核心资源的深度融合。
我们看看这些合作伙伴的态度就知道他们有多重视了。
奇瑞汽车的董事长尹同跃公开表示,智界是奇瑞的第一战略,投入了超过百亿的专项资金和五千多人的研发团队,甚至成立了独立的公司来运营,集团内部所有资源都要为智界让路。
上汽集团也是一样,初期就投入了60亿元,组建了超过五千人的专属团队,还要为尚界品牌量身打造一个专属的超级工厂。
北汽集团的董事长张建勇更是用“ALL IN”这个词来形容他们的决心,表示北汽把所有的优势资源都投入到了享界这个品牌上。
生产问界品牌的赛力斯工厂,部署了超过三千台机器人,关键工序自动化率达到100%,还用了全球领先的9000吨一体化压铸技术,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和车身强度。
这些传统巨头之所以如此投入,是因为他们清楚地看到,与华为合作是他们在智能化浪潮中快速转型、实现品牌升级的最佳路径。
那么,市场对这种新模式的反应如何呢?
消费者的选择是最好的答案。
从2022年问界第一款车上市到现在,鸿蒙智行旗下的新能源汽车累计交付量已经突破了90万辆,并且连续14个月在中国汽车品牌里,平均成交价格是最高的。
这说明,大家不仅认可鸿蒙智行的产品,还愿意为它的高品质和高科技含量支付更高的价格。
具体来看,售价高达五十多万的旗舰SUV问界M9,累计交付了22.6万辆,连续17个月都是同价位车型的销量冠军,这在以前是国产品牌想都不敢想的成绩。
定位百万级的豪华轿车尊界S800,上市不到三个月,大额定金订单就超过了12000辆。
这些实实在在的销售数据,强有力地证明了“华为技术”加上“传统车企制造”这条路是走得通的,并且走得非常成功。
鸿蒙智行这个不断壮大的联盟,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