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汽车工业正因一场意想不到的供应链断裂陷入危机——而危机的导火索,竟源自荷兰政府对中国企业安世半导体股权的强制干预。这场风波不仅暴露了欧洲汽车产业对亚洲芯片封测的高度依赖,更揭示出全球产业链分工背后的脆弱性。
当荷兰政府突然冻结安世半导体在荷股权,中国采取反制措施:禁止安世中国工厂生产的芯片出口。这一决定瞬间切断了欧洲汽车工业的关键芯片供应。
首当其冲的是大众汽车。由于关键芯片断供,大众被迫关闭位于德国沃尔夫斯堡的主力工厂——这里是欧洲最畅销车型“高尔夫”的生产线。停产不仅影响“高尔夫”,也波及途观、途安、探岳等多款车型。而这,仅仅是欧洲汽车停摆浪潮的开始。
欧洲头部芯片公司——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安森美——没有一家将大型封测厂设在欧洲:
美国情况类似:德州仪器最大封测厂在中国成都,英特尔三大封测基地之一也落户成都。
封测环节技术门槛较低、利润微薄,高度依赖规模与成本控制。欧美企业普遍将晶圆制造留在本土,而将封测转移至亚洲,以降低人力与运营成本。
安世中国工厂承担安世半导体约70%的封测任务,年产能超过800亿颗芯片。这一规模短期内无法被替代——即便欧洲愿意投入重建封测厂,时间也远远来不及。
更重要的是,安世半导体的核心客户正是欧洲车企。一辆燃油车需500–600颗芯片,电动汽车需1000颗以上,智能电动汽车则突破2000颗,甚至高达5000颗。安世中国每年800亿颗芯片的产能一旦断供,欧洲车企的芯片库存仅能维持约20天。
在原有的全球分工体系中,安世半导体形成了一条跨洲产业链:
荷兰政府冻结股权的行为,割裂了这条产业链。安世荷兰的晶圆厂虽能生产芯片,却无法完成封测、出货。下游一锁,上游即停。
大众停产高尔夫仅是第一张倒下的骨牌。后续影响将蔓延至:
汽车工业是欧洲经济的支柱,直接雇用超过320万工人。若芯片断供持续,引发的将不仅是生产停滞,更是就业危机与社会动荡。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欧洲汽车工业的电动化、智能化转型高度依赖稳定的芯片供应。此次危机暴露出欧洲在关键产业链环节的“空心化”风险。若中国进一步动用稀土等战略资源反制,欧洲半导体产业将面临更严峻考验。
荷兰政府的单边行动,看似针对一家企业,实则动摇了欧洲汽车工业的根基。这场危机表明:在全球化的产业链中,任何一环的断裂都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
当合作共赢的链条被政治意志强行割裂,没有谁能独善其身。欧洲车企的停产线,正是对全球协作价值的一次沉重提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