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昆仑”增程SUV谍照曝光,车高超1.8米、大六座布局、纯电续航或破400公里、综合续航冲击1500公里——这组数据一出,整个家用SUV市场都抖了三抖。更让人意外的是,这居然是小米首款增程车型,代号“昆仑”,定位直指理想L系列和问界M系列的腹地。方盒子造型、激光雷达顶配、后轮转向技术加持,小米这是要在家用赛道上“掀桌子”?它真能复制YU7的爆款神话吗?今天我来带大家扒一扒这款还未正式亮相的“神秘车型”。
外观:从“跑车风”到“家用车”,小米变了
熟悉小米SU7的朋友都知道,那是一台为速度和姿态而生的轿跑,风阻系数低到0.195Cd,美得像一道闪电。而“昆仑”完全不同——它是个“方盒子”。从谍照来看,车头方正、车顶平直、侧窗面积大,整体轮廓更像路虎发现或理想L9的硬朗风格。
为什么变“方”了?很简单:空间优先级高于风阻。对于一台主打六座家用的SUV来说,第三排能不能坐人、头顶有没有压迫感,比0.02Cd的风阻更重要。我曾试驾过一款主打流线造型的七座SUV,第三排成年人坐进去得弯腰驼背,长途出行简直就是“刑讯逼供”。而“昆仑”这种设计,明显是把“家庭出行尊严”放在了第一位。
不过,方盒子也带来挑战:风阻增大、能耗升高。但小米似乎早有准备——车顶搭载了激光雷达,这意味着它将支持城市NCA和高速NOA,高阶智驾不仅能缓解驾驶疲劳,还能通过更平稳的加减速策略优化能耗。智能化,正在成为弥补物理短板的新解法。
内饰与空间:六座布局,谁是“C位”?
目前内饰实拍图尚未公布,但从谍照中宽大的侧滑门和第三排侧窗判断,“昆仑”极大概率采用了2+2+2的六座布局。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第二排独立座椅可调、过道方便进出第三排,适合有孩家庭或经常多人出行的用户。
我有个朋友是二胎爸爸,他换车时就坚决不要七座SUV的“第三排小板凳”。他说:“宁可少一个座,也要让每个人坐得舒服。”这正是“昆仑”的聪明之处——不追求“伪七座”的数字游戏,而是专注“真六座”的舒适体验。
虽然暂无相关数据,但参考理想L9的座舱布局,我推测“昆仑”会采用三排均支持电动调节+座椅加热的高配策略。毕竟小米一贯“堆料狠”,HyperOS系统+骁龙8295芯片的组合几乎板上钉钉。多屏协同、手机车机无缝流转、应用生态丰富——这些是小米的看家本领,家用场景下尤其实用。比如,孩子在后排看动画片,爸妈在前排导航,系统自动分配音源,互不干扰。
动力与续航:增程首秀,能打吗?
“昆仑”最重磅的标签,是小米首款增程SUV。根据目前信息,它将搭载1.5T增程器+双电机四驱系统,电池来自宁德时代的“骁遥”电池,纯电续航有望突破400公里(CLTC),综合续航冲击1200-1500公里。
这个数据什么概念?目前理想L9纯电续航215公里,问界M9为225公里,“昆仑”直接翻倍。这意味着,日常通勤完全可以当纯电车用,一周充一次电足够;长途出行又无里程焦虑,加油即走。
但问题来了:增程器是小米自研的吗?不是。据透露,它采用了东安动力的1.5T四缸增程器。而理想、问界已经迭代多代增程系统,在NVH(噪音振动)、油电切换平顺性上积累了大量经验。小米作为“新兵”,能否做到“加油不扰人”?这需要实车验证。
我曾试驾过某新势力增程车,低速纯电安静如图书馆,一启动增程器,车内瞬间像进了工地。增程车好不好,不看参数,看“耳朵”和“屁股”——耳朵听噪音,屁股感受震动。希望小米能做好调校,别让“智能座舱”被“发动机轰鸣”毁了。
还有一个亮点:后轮转向系统。这在百万级豪华车上都不多见,比如奔驰S级、仰望U8。它的作用是让大车“灵活如小车”——转弯半径缩小,窄路掉头、侧方停车轻松搞定。对于车长预计超5米的“昆仑”来说,这简直是“刚需”。
智能化:激光雷达+HyperOS,小米的“双保险”
“昆仑”车顶的激光雷达清晰可见,高阶智驾能力基本锁定。预计支持城市NC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高速NOA、自动泊车等功能。小米在SU7上已经展示了自研智驾的潜力,城市NOA开通城市数正快速追赶第一梯队。
但我想提醒各位车友:高阶智驾≠自动驾驶。它依然是L2级辅助驾驶,需要驾驶员随时接管。我见过太多人开启NOA后就开始刷手机、吃东西,这是极其危险的。再强的AI,也替代不了人眼和责任心。
座舱方面,HyperOS是小米的“灵魂”。它不仅能控制车,还能联动家里的空调、灯、扫地机器人。想象一下:冬天回家前,你在车上说一句“打开客厅空调”,到家就是暖洋洋的。这种全生态互联体验,正是小米区别于传统车企的核心优势。
竞品对比:30-40万区间,谁更香?
“昆仑”预计售价30-40万元,这个区间堪称“神仙打架”。
理想L8/L9:家用标杆,增程成熟,空间舒适,但价格偏高(L9起价45万),智能化稍逊于小米。
问界M8/M9:华为赋能,智驾强项,鸿蒙座舱流畅,但设计偏商务,家庭氛围略弱。
智界R7:轿跑SUV,颜值高,智驾强,但空间不如“方盒子”实用。
腾势N7/N8:比亚迪技术背书,三电可靠,但智能化和生态联动不如小米。
“昆仑”的机会在于:用更低价格提供更高配置——激光雷达、后轮转向、400km纯电续航、HyperOS生态,这些在竞品上可能是顶配才有的,小米可能全系标配。“高配低价”策略一旦延续,杀伤力巨大。
挑战与隐忧:产能是最大“拦路虎”
小米YU7目前订单交付周期长达40-57周,“一车难求”是荣耀,也是隐患。“昆仑”若上市即火爆,产能能否跟上?工厂爬坡、供应链稳定、交付服务——这些都不是“堆配置”能解决的。
另外,30-40万市场用户更理性,他们不只看参数,更看重口碑、服务、长期可靠性。小米作为汽车新兵,品牌信任需要时间积累。别让用户因为等太久,而把“期待”变成了“失望”。
能成爆款吗?我的看法
“昆仑”能不能复制YU7的成功?有可能,但不 guaranteed。
它的优势太鲜明:大空间、长续航、高智能、强生态、错位定价。只要增程系统调校过关,交付不拉胯,爆款概率极高。
但它也面临严峻挑战:技术成熟度待验证、产能瓶颈、竞品围剿。理想和问界不会坐视小米抢走家庭用户。
最后留个问题给各位车友:
如果你预算35万,想要一台适合全家出行的SUV,你会选技术成熟的理想L9,还是配置拉满但未上市的小米“昆仑”?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
另外,有老铁问我:“小米这车能买吗?”我的建议是:别急,等试驾。参数再好看,不如亲自坐进去开一圈。毕竟,买车不是买手机,换起来可没那么快。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