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拉拉旗下货车多拉大面上市:起售价7.68万,鸡肋还是真香?

点击关注不迷路

货拉拉旗下货车多拉大面上市:起售价7.68万,鸡肋还是真香?-有驾

最近,货拉拉旗下的“多拉大面”正式上市,售价7.68万元起。

这辆被货拉拉称为“专为货运跑单量身打造”的电动货车,一时间成了物流圈的热门话题。

毕竟,7.68万的价格,加上“大货厢、大超充”这些关键词,听起来确实挺吸引人。

但问题来了:

这辆车到底值不值?

它真能解决货运司机的痛点吗?

咱们今天就来聊聊这事儿。

一、外观设计:方盒子造型,装货是真能装

先说外观,多拉大面的设计风格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

它没有花里胡哨的流线型车身,也没有夸张的进气格栅,就是一个标准的“方盒子”。

这样的设计虽然不够酷,但对货运来说却很实用:

空间利用率高,装货更方便。

根据官方数据,它的货 厢容积达到了7.8立方米,比传统中面车型多了近1立方米。

啥概念?

简单来说,就是能多塞下一两台洗衣机,或者几箱矿泉水。

对于跑短途配送的司机来说,多装一单就多赚一单的钱,这空间提升确实是个实打实的优势。

门洞设计也值得一提。

它的侧滑门宽度达到了1154mm,尾门对角线1.9米,叉车进出毫无压力。

装卸货效率高了,司机的时间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不过有个小遗憾:

侧滑门是单边设计,如果货物堆在另一侧,卸货时需要绕到对面操作。

厂方解释说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但实际用起来是否方便,可能还得看司机师傅们的真实反馈。

二、驾驶舱:三座布局,跑长途也能躺平

多拉大面的驾驶舱设计算是亮点之一。

它采用了贯通式三座布局,中间座椅可以放倒当置物台,还能充当临时“小沙发”。

对于需要长时间跑单的司机来说,中午在车里休息时,能躺平放松一下,确实比硬坐着舒服多了。

不过,细节上还有提升空间。

比如副驾驶侧没有上车拉手,乘客上下车时容易磕碰;

中控台目前没有大屏,据说后期可能作为选装件提供。

这些小问题可能对年轻用户来说不算啥,但对于常年奔波的货运司机,实用性还是得打个问号。

三、货厢空间:装得下3米管材,但细节需要优化

货厢是这辆车的核心卖点。

除了7.8立方米的容积,它还特意加长了货 厢内长至3.09米,专门为了能装下管材、铝合金门窗这类长货。

这对于装修建材运输、五金配件配送的用户来说,确实是个刚需。

但实际体验中,有些细节可能需要进一步优化。

比如货厢内部的捆扎环数量虽然有12个,但分布是否合理?

地板防滑处理是否到位?

这些都会影响货物固定的安全性。

另外,货厢照明灯亮度够不够?

晚上卸货时能不能看清角落?

这些问题可能得等车主实测反馈才能揭晓。

四、充电与续航:18分钟快充,但电池寿命是关键

多拉大面搭载了2C高倍率快充电池,官方称常温下18分钟即可充满。

这个数据听起来很诱人,尤其是对需要频繁补能的跑单司机来说,省下的充电时间就是纯赚的利润。

不过,快充技术的代价是电池寿命可能缩短。

频繁使用快充,电池衰减速度会不会加快?

后期维护成本会不会水涨船高?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

另外,实际充电速度是否真的能稳定在18分钟充满,还得看充电桩的功率匹配情况。

毕竟,不是每个物流园的充电桩都能支持这么高的功率。

续航方面,目前官方没有公布具体数据。

但根据同类车型推测,满载情况下续航大概率在200公里左右。

对于城市配送、短途运输来说够用,但如果跑长途,充电焦虑还是存在。

毕竟,高速服务区的充电桩可不是随到随有。

五、安全配置:标配气囊+自动刹车,但细节待验证

安全配置上,多拉大面标配主驾安全气囊、AEB自动紧急制动、RMF防侧翻功能,货厢内还有12个捆扎环。

这些配置在同价位车型中算是中规中矩,至少比一些低端货拉拉车型强不少。

不过,实际安全性能还得看实测。

比如AEB在紧急情况下的反应速度如何?

雨雪天气下轮胎抓地力是否足够?

这些都不是纸上参数能说明白的。另外,车架采用高强钢大梁,承重1475kg,但长期满载是否会导致车架变形?

这些问题都需要时间验证。

六、价格与市场定位:7.68万值不值?

7.68万元的起售价,在电动货车市场里算是中等偏上水平。

横向对比,长安跨越的同级别燃油车大概便宜1-2万元,但电车的使用成本更低,电费比油费便宜,保养也更简单。

如果按每天跑200公里算,一年下来电费和油费的差价大概能省出一台iPhone。

但问题在于,这辆车的目标用户,个体货运司机——对价格敏感度极高。

7.68万的裸车价,加上保险、上牌等费用,落地可能要接近8.5万。

对于手头不宽裕的司机来说,这笔投资需要仔细权衡。

如果货拉拉能推出分期购车或租赁方案,或许更容易被接受。

七、实际使用场景:真能提升效率吗?

货拉拉宣传多拉大面时,提到“提升货运效率”。

但效率提升到底体现在哪?

我们拆解一下:

1. 装货快:大开门设计+叉车装卸,装卸货时间缩短。

2. 充电快:18分钟充满,减少等待时间。

3. 多拉货:7.8立方米容积,单趟能多装几单。

4. 跑得远:续航200公里左右,覆盖城市半径没问题。

但实际跑单中,效率瓶颈往往不在车上,而在接单和路况。

比如货拉拉平台派单是否合理?

高峰期堵车怎么办?

这些都不是一辆车能解决的问题。

多拉大面能提升的,更多是“装货-运输-卸货”环节的效率,而非整个跑单链条。

八、潜在问题:这些“槽点”得提前知道

1. 单边侧滑门:

虽然安全,但卸货时可能需要绕车。

2. 充电兼容性:快充桩适配问题可能影响 补能效率。

3. 电池衰减:频繁快充是否缩短电池寿命?

4. 维修成本:电车配件价格普遍偏高,后期保养会不会贵?

5. 载重分配:1475kg承重看似够用,但满载时轮胎压力是否均匀?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明确答案,可能需要等第一批车主反馈后才能验证。

九、对比竞品:多拉大面的对手是谁?

在7-10万元电动货车市场,多拉大面的直接竞争对手包括东风御风EM、上汽大通EV30等。

这些车型的续航和载重能力与多拉大面接近,但货拉拉的优势在于生态闭环:

司机买了车,可以直接接入货拉拉平台接单,省去了找货源的麻烦。

但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司机不绑定货拉拉平台,这辆车的性价比优势可能大打折扣。

毕竟,其他平台的订单能否兼容?

平台抽成比例是否合理?

这些都不是车辆本身能解决的问题。

十、跑单人的“工具车”,但别指望它包治百病

多拉大面的出现,算是货拉拉在货运生态中的一次重要布局。

它解决了传统货车的几个痛点:

空间小、充电慢、安全性低。

但对于个体司机来说,这辆车能不能真正提升收入,还得看实际使用场景。

如果你是货拉拉的活跃司机,每天跑单量大、对效率要求高,且能接受电车的维护成本,那么多拉大面值得考虑。

但如果你只是偶尔跑短途、对价格敏感,那燃油车可能更划算。

最后提醒一句:

买车不是买菜,别光看参数。

建议去试驾,尤其是体验一下装卸货、充电、载重的实际表现。

毕竟,车是死的,人是活的,用起来顺手才是硬道理。

(全文完)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