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卷上天,车门打不开!车企的“创新”算盘打得震天响
谁能想到,2025年的今天,我们一边听着AI宣称攻克百年数学难题,一边看着40万车主可能连车祸后最基本的逃生都成问题。
这事儿得从小米SU7在成都那起事故说起。2025年10月13日,一辆SU7发生碰撞后,四个车门纹丝不动。救援人员赶到现场,面对那扇精致的隐藏式门把手,愣是没能第一时间把门撬开。
更魔幻的在后面。三天后,小米掌门人雷军站在演讲台上,面对全网质疑,绝口不提“车门为什么打不开”,反而大谈特谈要抵制“黑公关”。好家伙,这是直接把安全事故扭转成公关战了。
我翻开工信部2025年9月24日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白纸黑字写着要“禁止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为什么?因为这种为了颜值牺牲安全的设计,在断电情况下就是个死亡陷阱。
你知道最讽刺的是什么吗?给这种隐藏式门把手加个安全冗余,成本也就增加几十到几百块。但某些车企宁可把这钱花在请水军控评上,也不愿意给车主多留一条生路。
这让我想起OpenAI前几天闹的笑话。他们的研究员信誓旦旦说GPT-5解决了10道百年数学难题,结果被扒出来只是检索到了既有文献。学界大佬Yann LeCun直接开嘲:“被自己吹捧GPT的言论坑惨了。”
两边一对比,荒诞感就出来了——科技巨头能在虚拟世界里编织攻克数学难题的美梦,而我们的车企却连一扇实实在在的车门都做不好。
这不是我瞎说。翻翻记录,这已经是小米SU7半年内第二起类似事故了。3月份在安徽,同样的事故剧本重演:碰撞、爆燃、车门打不开。两次事故,同一个致命bug。
某些车企总爱把“智能”、“创新”挂在嘴边。发布会上吹的是端侧AI模型、情绪识别,营销稿里写的是“重新定义出行”。结果呢?定义来定义去,连最基础的安全都没搞定。
现在的新能源赛道,大家比的不是谁家车门更可靠,而是谁家的屏幕更大、语音助手更会讲段子。这就像一个人连走路都没学会,就开始琢磨怎么在空中转体三周半。
工信部那份征求意见稿来得太及时了。它等于直接扇了那些只顾颜值不顾安全的车企一耳光:别整那些虚的,先把车门做好。
说实话,我特别想问这些车企老板一个问题:当你们的家人坐进你们自己造的车里,你们是真的放心,还是也在心里默默祈祷别出事?
看看网友怎么说:“买辆车跟开盲盒似的,谁知道哪天就被困在里面了”、“现在选车标准已经低到‘能正常开门’就算优等生了”。
更让人无语的是,当消费者提出合理质疑时,还要被扣上“黑粉”的帽子。这年头,连关心自己生命安全都成了一种罪过。
说到底,什么AI解题、什么智能座舱,都是锦上添花的东西。如果连最基本的安全都保障不了,再多的创新都是空中楼阁。
现在压力给到所有车企这边:你们是要继续在营销话术上内卷,还是老老实实回去把车门做好?
毕竟,对车主来说,再酷的科技,也比不上危急时刻能打开的那扇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