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你关注汽车市场,可能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同样是挂着绿色牌照的新能源混动车,有的车型卖得风生水起,月销量节节攀升,而另一些技术听起来更复杂的车型,却在市场上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这背后,其实是一场关于混合动力技术路线的无声较量,而天平似乎已经开始倾斜。
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一种叫做“增程式”的混动技术,和另一种听起来很高大上的“多档位插电混动”(也就是常说的DHT),到底哪个更适合我们普通老百姓?
为什么前者好像一下子就占据了上风?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聊个透彻。
首先,我们不看厂商怎么宣传,先看看市场最真实的反馈——销量。
数字是不会骗人的。
根据行业统计,在2024年,增程式电动车的销量增长速度达到了惊人的76.9%,可以说是一路狂飙。
而相比之下,多档位插电混动车的增长率只有22.6%。
这个差距非常明显,说明了消费者在用自己的钱投票时,更倾向于选择哪一种技术。
我们再看看具体的品牌,像理想汽车、华为和赛力斯合作的问界品牌,它们都是增程式技术的坚定支持者,旗下的车型常年霸占新能源SUV销量的榜首位置,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月销过万的爆款。
反观那些主打多-档位插电混动的车型,尽管技术宣传上说得天花乱坠,但在销量榜上却很难找到一个能持续稳定热销的代表。
这种市场表现的分化,绝不是偶然,它背后反映的是两种技术在满足用户真实需求上的根本差异。
这个差异最直观地体现在纯电续航里程上。
对于混动车主来说,纯电续航里程的长短,直接决定了日常用车的成本和便利性。
续航越长,意味着可以更长时间地使用便宜的电,更少地去加油站,用车体验就越接近一台纯电动车。
就在几年前,大家还觉得混动车的纯电续航能有100多公里就算不错了。
但现在,情况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
随着宁德时代等电池巨头推出新的电池技术,增程式车型的电池容量和续航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一些主流的增程式车型,像深蓝S7,在实际测试中的纯电续航已经能轻松超过200公里。
而头部的品牌,更是已经将目标瞄准了“纯电续航400公里”这个里程碑。
400公里是什么概念?
对于绝大多数上班族来说,每天上下班通勤距离可能也就三四十公里,400公里的纯电续航足以满足一周甚至更长时间的日常出行,基本上可以告别加油站,把车完全当成一台电车来开。
而多档位插电混动车型,受限于自身结构,纯电续航普遍还在100到200公里之间徘徊,鲜有能突破200公里的。
这一项硬指标的巨大差距,直接影响了消费者的选择。
那么,为什么结构听起来更高级、更复杂的多档位插电混动,在纯电续航这个关键指标上反而输给了结构相对简单的增程式呢?
这就得从它们的设计思路说起。
多档位插电混动技术,它的设计理念其实是传统燃油车思维的一种延续。
它的核心目标,是通过一个非常复杂的、带有多个档位的变速箱,让发动机尽可能地在它最高效、最省油的转速区间工作。
在不同的速度和负载下,系统会决定是让电机驱动,还是发动机驱动,或者是两者一起上。
这个复杂的变速箱结构,就像一个庞大的机械装置,占用了底盘上大量的宝贵空间。
这就带来一个致命的问题:留给电池的空间变小了。
空间受限,自然就很难装下更大容量的电池包,纯电续航里程也就受到了天然的限制。
增程式技术则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可以说是“大道至简”。
它的核心理念非常清晰:这台车本质上就是一台纯电动车,车辆的驱动完全且始终由电机负责。
那发动机用来做什么呢?
它的角色很纯粹,就是一个“车载充电宝”或者说“发电机”。
当电池电量较低时,或者需要更强的动力时,发动机就启动开始工作,但它不直接驱动车轮,而是带动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供给驱动电机,多余的电就存进电池里。
因为没有了那个又大又重的多档位变速箱,增程式车型的底盘结构变得非常规整和灵活,可以和纯电动车共享平台开发,从而能够轻松地布置下大容量的电池组。
这就是为什么增程式车型能够率先实现超长纯电续航的根本原因。
它用一种更简单、更直接的方式,解决了用户最关心的续航和用电问题。
当然,有人会说,多档位插电混动在高速公路上,发动机直接驱动车轮,能量传递效率更高,会更省油。
理论上确实如此,因为增程式需要经过“油-电-驱动”的转换,会有一些能量损失。
但实际情况是,这种理论上的优势在真实用车场景中微乎其微。
根据大量的实测数据,在特定的高速巡航工况下,多档位插电混动最多只能比增程式节省3%到5%的燃油。
为了这点微不足道的优势,用户却可能要承受一些负面体验,比如在发动机介入或者档位切换时,可能会有轻微的顿挫和噪音,破坏了电车般的平顺感。
而且,复杂的机械结构也意味着更高的潜在故障风险和维修成本。
相比之下,增程式因为始终是电机驱动,所以驾驶感受就和纯电动车一样,安静、平顺、动力响应迅速。
对于绝大多数用户来说,日常驾驶的场景主要是城市和市郊通勤,走走停停是常态。
数据显示,超过八成的车主日均行驶里程不足100公里。
在这些场景下,增程式车型完全可以依靠电力行驶,发动机根本不需要启动,所谓的高速油耗优势也就无从谈起。
用户体验的好坏,最终决定了一项技术的生命力。
最后,成本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多档位插电混动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更高,这些成本最终都会体现在车价上。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在同样的价格下,增程式车型往往能提供比多档位插电混动车型长得多的纯电续航、更丰富的配置。
这精准地击中了消费者对于性价比的追求。
随着电池技术进步,电池价格还在不断下降,这让增程式车型的成本优势变得更加明显。
现在我们已经看到,一些过去只在高端车型上出现的800V高压快充技术,已经被应用到十几万的增程式车型上,进一步提升了充电效率和用车体验。
曾经,很多人认为技术越复杂就代表越高级,但市场最终的选择告诉我们,能够最好地满足用户需求、解决用户痛点的技术,才是好技术。
当消费者用真金白银做出选择时,简单可靠、体验更佳、性价比更高的增程式技术,自然会脱颖而出。
未来的混动市场,很可能就是增程式和结构更简单的单档混动技术成为主流,而那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多档位插电混动,或许会逐渐成为少数品牌的“技术图腾”,难以成为大众的选择。
技术发展的方向,终究是化繁为简,回归到为人的体验服务。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