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车和油车,谁更安全?

电车和油车到底谁更安全,谁更危险呢?近年来,大家经常能刷到关于车辆爆炸起火的新闻对吧?其中,不少声音指出“电车就是容易爆炸,不要买电车”,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是部分媒体的“偏好性报道”导致的吗?还是电车真的就是容易爆炸起火呢?这一点,我说了不算,一起来看看权威媒体——第一财经是怎么说的吧。

电车和油车,谁更安全?-有驾

图源:公众号:第一财经

偏好性报道,指带着某种引导性的意图去报道,比如油车爆炸不点明是“油车”,而电车爆炸或者某品牌爆炸则在标题处点明是“电车爆炸”或“XX品牌车辆爆炸”。大家带着审慎的眼光去仔细甄别就好,不要轻易被带偏认为“XX品牌就是危险”这样的言论。事实上我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很有信心,也从来不会对任何品牌带有偏见。也许部分网友一看见小米汽车发生事故就会大肆传播说“小米汽车不安全,不要买”,但事实上也属于是“偏好性”发表言论的一种体现,小米汽车其实很好,而且,换个角度想,为啥大家就爱揪着小米不放?不就是因为小米宣传得好吗?人家刚发布会,预订的订单就已经爆满了,就这一点,足以证明小米很优秀。同样地,电车也很优秀,大家不要轻易被网络上的部分言论所带偏。

公众号“第一财经”发文《爆燃事故接二连三,电车真不如油车安全?》,这是权威媒体,让我们结合原文,看看真实的情况,到底电车和油车谁更安全:

从着火频次看,据国家消防救援局公布的2022年一季度数据,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2.88,燃油车火灾发生率为万分之2。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概率与传统燃油车相差不大。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相关专家表示,从2018年1月至2024年11月,共收到企业报告的能源汽车火灾事故1730余例。截至2024年6月,新能源汽车共召回305次,涉及车辆约462万辆;其中涉及动力电池可能导致火灾风险的共计65次,涉及车辆44万辆。

但从火灾强度来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席教授孙金华认为,新能源汽车一旦着火,火灾强度要远强于传统燃油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国汽战略院副院长郑亚莉在CIBF2025会议上表示,随着材料体系的持续迭代,动力电池能量密度已提升至300Wh/kg以上,但在高温环境下的热失控等安全风险仍较为突出,且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越高,一旦发生热失控,释放的能量也越高。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的一项实验数据显示,一辆新能源汽车热释放速率峰值可达11.6MW,燃烧释放气体成分包括CO2、CO、NO等具有毒性及爆炸性危害的多种气体。起火约12分钟时,乘员舱内烟雾浓度达268ppm(parts per million,浓度单位);起火20分钟时,乘员舱内主要为CO,前排浓度最高达14919ppm,对人体产生危害。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相关人士表示,上述电池热失控试验中,新能源汽车从大量冒黑烟到剧烈着火间隔仅1秒,真实事故下人员无反应时间。”——节选自公众号:第一财经:《爆燃事故接二连三,电车真不如油车安全?》

对此,很明显了,电车和油车的火灾发生率其实相差不大,只是伴随着起火,会有大量的有毒气体释放出来,也就是说,我们更应该把重心放在如何规避发生事故以及发生事故后如何逃离。

对于“逃离”这一点,我国的对新能源汽车的新国标有相关规定:“

工信部制定的强制性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38031-2025)将于2026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修订内容主要有修订热扩散测试,进一步明确待测电池温度要求、上下电状态、观察时间、整车测试条件。

上述电池新国标修订了热扩散测试,对该测试的技术要求从此前的“着火、爆炸前5分钟提供热事件报警信号”,调整为“不起火、不爆炸(仍需报警),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新增底部撞击测试,考查电池底部受到撞击后的防护能力;新增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300次快充循环后进行外部短路测试,要求不起火、不爆炸等。

《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及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修改单,也于9月底公开征求意见。

上述车门把手新国标要求,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机械式车门外把手和车门内把手,在锁止装置处于锁止状态时,发生不可逆约束装置展开或动力电池热事件等事故后,非碰撞侧车门应能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通过机械式车门把手开启车门。如果汽车装备的是电动式车门内把手,应同时配备机械式车门内把手。”——节选自公众号:第一财经:《爆燃事故接二连三,电车真不如油车安全?》

其实,大家更应该重点考虑如何尽可能不让汽车起火爆炸,而不是争论谁更容易起火谁更安全。汽车为何起火?除了自燃,就是发生了事故。

一、自燃

自燃这一点,如果是车的问题导致自燃,没办法,只能说保险买齐,额度买高一些,尽量减轻自己的损失。对于自己平常用车,务必记得不要将易燃易爆物品长时间放在车上,最好在高温天气尽量不要在车停在露天的地方,如果非要停,那就提前将易燃易爆物品取出,避免在没有观测的情况下车辆发生自燃。

夏季车内温度可飙升至60-70℃,甚至局部达80℃以上,形成“移动烤箱”。以下物品若长期滞留车内,将构成严重安全隐患,需严格规避:

(一)高危易燃易爆物品打火机与点火装置

液态丁烷在50℃以上易膨胀爆炸,碎片可击穿玻璃或引燃内饰。实验显示,阳光直射下12分钟即可能爆裂。

劣质打火机风险更高,建议随身携带或存放于阴凉处。罐装喷雾(防晒、发胶、杀虫剂等)

金属罐体内高压气体(如丙烷、丁烷)遇高温膨胀,可能爆炸。山西、安徽等地已发生多起喷雾爆炸击穿挡风玻璃案例。

防晒喷雾、降温喷雾等易燃液体在密闭车内遇明火可瞬间爆燃,威胁生命安全。锂电池设备(充电宝、手机、平板电脑)

高温导致电池鼓包、热失控甚至爆炸。劣质充电宝因使用回收电池,风险更高。浙江湖州曾发生充电宝爆炸引发车辆火灾。

电子产品如相机、导航仪长期暴晒易损坏电路,数据丢失风险增加。聚光类物品(老花镜、矿泉水瓶、水晶球)

透明瓶体或镜面可形成“凸透镜效应”,聚焦阳光至130℃以上,引燃座椅、纸巾。湖南、北京等地均有矿泉水瓶聚光引发火灾的案例。

玻璃摆件、水晶挂饰在碰撞中可能成为二次伤害源。液态香水与酒精制品

酒精成分易燃,高温下瓶内压力激增,玻璃瓶可能炸裂。实验显示,香水遇明火可迅速燃烧,释放有毒气体。

建议改用固态香薰,避免液体挥发风险。碳酸饮料与压力罐

二氧化碳在高温下膨胀,罐体可能爆炸,糖浆污染内饰。瓶装水若未喝完,细菌滋生风险高,塑料瓶可能释放塑化剂。

(二)其他高风险物品

食品与药品:高温加速腐败,食用后可能引发中毒;药品失效风险高。

儿童/宠物:绝对禁止单独留置车内,高温致死事件频发,属不可触碰的红线。

电子产品及配件:数据线、充电线长期插电易过载自燃;劣质车载充电器风险尤甚。

车辆保养用品:降温剂、清洁剂等需低于40℃存放,夏季车内常超标,易引发爆炸。

(三)安全存放与预防措施物理防护

可使用遮阳挡,避免物品置于中控台、座椅等阳光直射区域。但是注意不要因为防晒而给车上装窗帘,开车最重要的就是视野,确保减少视野盲区,给车装窗帘无异于就是让自己蒙上眼睛开车,车窗用于观察车辆侧边及周围的情况,补充后视镜盲区观察不到的地方;后窗用于观察车辆后方状况,如果开车不看后方,那就是凭运气在开车。开车要时刻留意自己周围的情况,一旦发现不对劲,赶紧找空间避让

贵重物品随身携带,防止盗窃或意外引燃。定期检查与清理

下车时检查座椅、储物格、后备箱,确保无遗漏物品;定期清理无用杂物,减少隐患。

配备车载灭火器(适配锂电池火灾类型),学习“先断电、后灭火”流程。

安装温度监测设备,实时预警异常升温;熟悉车门机械把手位置,确保紧急情况下可手动开启。制度与习惯养成

遵守“人离车净”原则,尤其避免将儿童、宠物单独留置。

关注高温预警,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停车;选择阴凉处停放,减少暴晒时间。

高温天气下,车内安全需从“人-车-物”三维协同防范。通过规避高危物品、优化存放习惯、强化应急能力,可有效降低事故风险。记住:安全无小事,细节决定生死。

二、事故

最好的避免发生不幸的状况的方法就是认真开车,尽量不要让自己发生事故,不要让自己处在危险的状态下开车。

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不要疲劳驾驶,觉得累了就就近找服务区(非高速的话就找安全地带)休息或找附近的酒店住一晚再走,开车不是比赛,没必要赶时间,吃饱喝足休息好再上路才能更从容更安全。身体不舒服也要慎重驾驶,觉得自己无法胜任高强度的预判+观察,那就不要开车,找代驾或者打车或者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现在很方便的。

建议开车一年以上的,定期复习一下交通法的内容。其实道交法写的就是最规范最安全的驾驶习惯,科目一的内容也是最安全的处理方法。比如科目一写得很清楚:发生事故时车靠边,人撤离,车后150米以上放置三角警示牌(城市道路则50米即可,高速公路需要150米以上),车亮双闪警示灯,这其实是很规范也是最安全的,但现实中很多人都做不到。很多人再高速上发生事故时,竟然直接停在原地,也不亮尾也不开双闪,更没有放置三角牌,甚至人员也没有撤离,还一堆人扎堆在车辆后方,这就是在等事故,等着被后方快车追尾。

日常变道,一定要确保有安全距离再变道,变道要加油门,不要影响正常行驶的车辆。后视镜有盲区,变道除了看后视镜还得扭头观察车窗,注意有无车辆在自己的B柱盲区附近,也注意尽量不要待在其他车的B柱盲区附近。没有变道条件就不变道,直到有条件再变道,宁可错过路口也不要强行硬挤。

从辅道汇入主路,由于辅道是斜的,此时自己的车身和主路来车并不平行,后视镜盲区是很大的,这种时候就不要懒观察,一定要扭头观察侧后方是否有车辆逼近。如果有加速通道则先在加速通道上加速,将速度加至与主路一致时则不容易发生事故,因为不会影响到主路车辆的正常行驶。切记不要不走加速通道直接一把就拐进主路。

定期环顾车辆周围的情况,前方、后方、左边、左后方、右边、右后方、地上、天上等,一旦发现任何异常,立马找空间避险。如果没有空间则亮双闪警示灯,减速,避免追尾前车也避免被后车追尾

一定不要并排行驶,一定要给自己留有变道的逃生空间,如果发生自己正在和旁车并排,要么加油提速拉开车距,要么减速让旁车先过。

遇到雨雾天气一定要开车灯,严重的要打开雾灯,开灯是为了让其他车辆能看见你。同时最好降档,降速行驶小心打滑,一旦打滑切记不要踩刹车,而是缓松离合,握紧方向盘,往哪里甩尾就往哪里打一点方向,然后立马回正,慢慢让车辆稳定下来,避免造成反向甩尾,一定要保持镇定。

三、终章

最后,跟大家说几句,创新会带来一些新的未知风险,这很正常,也请大家能够放心,相信我国的科技水平,我们的企业家终将能够突破这些技术瓶颈,让汽车越来越安全。

站在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安全与否”的二元判断,而是构建“防患于未然”与“临危不乱”的双重安全屏障。这既需要电池材料科学的突破,如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突破10^-3 S/cm;也需要标准体系的持续完善,如热扩散测试温度要求从室温提升至60℃;更需要产业思维的根本转变——从“性能优先”转向“性能与安全并重”。

正如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助理郑亚莉所言,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提升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在这场关乎生命的竞赛中,技术革新与风险控制的动态平衡艺术,将成为决定产业命运的关键。真正的安全,不是消灭所有风险,而是在创新与规制之间,为生命寻找最坚实的庇护所。

电车和油车,谁更安全?-有驾

这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进化。电池企业需要建立更严格的安全测试体系,整车企业需要优化车身结构与电池包的耦合设计,充电设施企业需要完善智能充电网络的安全监控,监管部门需要建立动态调整的标准更新机制。更重要的是,需要培养全社会的新能源汽车安全文化,让每个驾驶者都成为安全的守护者。

在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我们既要拥抱技术创新的澎湃动力,也要敬畏安全规制的沉重责任。当2026年7月1日GB38031-2025标准正式实施时,当第一辆搭载固态电池的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时,当车门把手在事故中自动弹开的那一刻,我们将见证一个更安全、更可靠的新能源汽车时代真正到来。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制度智慧与人性关怀的胜利,是动态平衡艺术在产业变革中的完美演绎。

参考文献:

公众号:第一财经:《爆燃事故接二连三,电车真不如油车安全?

公众号:第一财经:《专家:新能源汽车火灾发生概率与燃油车相差不大,但其强度更高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我的分享对您有帮助!

喜欢的可以点赞、

分享、收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