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

一辆车卖12.88万,到底是便宜了,还是我们被“价格战”绑架了?

你有没有想过,当一款曾经加价提车都难的SUV,如今能以一辆A级轿车的价格开回家,这到底是市场的胜利,还是某种集体焦虑的开始?不是说好“买车是长期投资”吗?怎么现在像在抢打折的家电?大众途观L,曾经的中型SUV标杆,2023年12月直接杀到12.88万起,月销26,663辆——这个数字背后,是狂欢,还是某种无声的妥协?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我们不妨把时间线拉回来。过去几年,“新能源冲击”几乎成了传统车企的梦魇。特斯拉降价、比亚迪崛起、新势力疯狂铺渠道,燃油车的市场份额像被推土机推过一样,逐年收缩。很多人以为燃油车会慢慢退场,但没想到,它的反击方式如此直接:不讲武德地降价。而途观L,成了这场反击中最刺眼的一把刀。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促销了,而是一场系统性的“价格重构”。你以为是经销商清库存?错。这是主机厂、经销商、地方政府三方合谋的结果。上海大众背后的上汽集团扛得住,地方财政愿意给补贴,4S店也学会了“亏本卖车、靠售后回本”的新玩法。12.88万的途观L,可能真的不赚钱,但能把你引进门,后续的保养、延保、置换,才是真正的利润池。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但问题来了:价格战打到最后,谁赢了?

消费者看似是赢家。花13万买一辆轴距2791mm、带L的德系SUV,配置还不低,听起来像捡了大便宜。可你有没有发现,同一时期,二手车市场崩得特别快?三年车龄的途观L保值率直接腰斩。你今天省下的钱,可能在三年后卖车时加倍吐出来。更别提那些早几年原价买车的老车主,他们的朋友圈里,全是“被背刺”的苦笑。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而车企呢?表面看销量暴涨,KPI完成,皆大欢喜。可利润呢?财报不会说谎。大众中国2023年第四季度的单车利润明显下滑,靠量撑住营收,但毛利率在缩水。这不是可持续的节奏。更危险的是,一旦消费者习惯了“13万买途观”,你以后还怎么卖20万的车型?品牌价值,正在被自己亲手打折。

有意思的是,这场价格战的“导火索”未必是大众主动点的。2023年,比亚迪秦PLUS DM-i一句“7.98万起”,直接掀了油车的锅盖。消费者突然发现:原来混动可以这么便宜。传统车企慌了,只能跟进。于是,从轩逸到CR-V,从凯美瑞到途观L,全线“骨折”。这不是某一家的策略,而是一场集体恐慌下的踩踏。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我一个做汽车金融的朋友跟我说了个细节:那个月,他们门店的贷款转化率飙升到68%,比平时高了快20个百分点。为什么?因为全款买的人少了,大家都想着“反正便宜,先上车再说”。可贷款意味着利息、意味着月供压力。表面省了钱,实际可能多花了更多。价格战,正在悄悄把“消费决策”变成“情绪决策”。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更深层的问题是:当价格成为唯一胜负手,谁还在乎技术、服务、体验?车企的工程师在加班调校底盘,市场部却在开会算“还能降多少万”。消费者也不再问“这车开起来怎么样”,只问“最低能给到多少?”整个行业,正在陷入一种“低价内卷”的死循环。

有人会说:市场就是这样,优胜劣汰。可问题是,当所有品牌都靠降价续命,最后活下来的,真的是最好的那个吗?还是最能烧钱的那个?特斯拉降价是为了扩大份额,比亚迪降价是成本优势,但传统合资品牌降价,更多是在“延缓死亡”。它们的电动化转型还没完成,智能化布局还在追赶,只能靠燃油车最后的口碑,换一波现金流。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所以,我反而开始担心:这场看似痛快的价格战,会不会让我们错过真正该关注的东西?比如,一辆车的安全性、耐久性、驾驶质感,这些无法用“12.88万”来衡量的价值。当我们都盯着“省了多少钱”时,是不是也在无形中,接受了“车只是个代步工具”的平庸定义?

未来会怎样?我不好说。但可以肯定的是,价格战不会永远持续。补贴总有退坡的一天,企业终究要盈利。等到那一天,我们会不会突然发现:曾经唾手可得的“便宜”,其实代价很高?而那时,真正有技术储备、有品牌忠诚度的企业,才会真正浮出水面。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直降5万”“限时12.88万”的广告时,别急着兴奋。先问自己一句:

打响价格战!大众途观L降至12.88万月销超2.6万辆-有驾

我买的到底是一辆车,还是一场短暂的促销幻觉?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