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万,买一台增程式SUV,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
咱们今天就来掰扯掰扯,看看这位陕西老哥,花了35.98万提回家的L8 Max,开了3200公里和4万公里这两个阶段,真实用车体验到底咋样。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打实的“路遥知马力”,尤其是在当下新能源车风起云涌的浪潮里,这辆车的表现,绝对值得我们深入剖析。
不得不说,这两年增程式混动在30-40万区间,简直是杀疯了。
传统的燃油巨头,比如BBA,在新能源浪潮面前,节节败退。
而理想,精准抓住了二胎家庭对空间和舒适性的刚需,L系列车型一路高歌猛进,可以说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
这位陕西车主,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开了8年的燃油车,直接上车L8 Max,这份魄力,本身就说明了市场对这款车的期待。
那么,这辆车到底有没有“货真价实”?
先看账面数据,理想L8 Max的动力总成,330千瓦加上620牛·米,零百加速5.5秒。
就问你,同级别六座SUV里,还有谁能轻松做到?
这动力表现,绝对是第一梯队。
纯电续航175公里,这在城市通勤里,基本够用。
满油满电理论续航1100公里,实测也能跑个900公里左右。
这续航表现,对于日常代步来说,可以说是个“定心丸”。
更别提那绿牌、公交道、免费停车的隐性福利,算下来这笔经济账,可不是小数目。
打开车门,内饰的触感和观感,绝对是能给个高分的。
车主反馈,大面积真皮包裹,天鹅绒顶棚,镀铬按键,无论是视觉还是触觉,都透着一股子“高级感”。
在这个价位,合资品牌,尤其是BBA,在这方面确实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智能座舱的逻辑,基本是“全语音化”,除了车窗按键,几乎看不到多余的实体按键。
这种设计,在2023年,属于前沿配置了。
空间方面,1.88米的身高坐第一排,那是绰绰有余。
第二排坐两个孩子,也完全没问题。
但第三排,实话讲,只能算是个“应急席”,成年人长途乘坐,腿部空间确实会有点儿局促。
然而,正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实际用车半年多,一些“小瑕疵”也逐渐显露出来。
最让人关心的,莫过于油耗。
评论区有老哥一语中的:“亏电油耗十二个油”。
车主长途实测,每公里花费0.61元,折算下来,百公里油耗接近10升。
这和当初宣传的“省油”形象,似乎有些出入。
而且,这还是在有电的情况下跑出来的,要是全程亏电跑高速,油耗只会更高。
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加个电卖50万”的调侃,虽然带着点儿“酸葡萄”的心态,却也道出了增程模式的本质——它终究是个过渡方案。
再说说辅助驾驶。
高速上的NOA(导航辅助驾驶),确实能大幅减轻驾驶疲劳,90%的疲劳度被它分担,这体验感是实实在在的。
但“万事皆有度”,遇到匝道突然减速,雨雪天气直接“罢工”,红绿灯识别不准确,这些小细节,让驾驶者始终不敢完全放手。
老哥在G40高速上遇到的那一幕,轮胎皮飞来,车机毫无反应,全凭他自己一番操作才躲过一劫。
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才让人真正明白,辅助驾驶是“助手”,而非“主导”。
“关键时刻还得靠自己”,这话,绝对是至理名言。
说到性价比,这事儿就得掰开了揉碎了说。
35.98万的价格,买到L8 Max这样的尺寸、动力、配置,对比同级别的汉兰达、昂科旗等合资油车,理想L8确实有它的优势。
在城市里,纯电通勤的成本,一公里可能就1毛多,这笔账算下来,确实比油车省不少。
但是,“ cheapest thing is often the dearest”。
新能源车价格战打得火热,早买的车主心里难免会有些“不平衡”。
看到后买的车主有赠品、有积分,而自己第一批车主连瓶矿泉水都没捞着,这种“后娘养”的感觉,确实让人心里不是滋味。
厂家预留的冰箱接口,老车主却没法升级;23款车型腰部按摩,现款直接升级成全身按摩。
这些细节上的“小差评”,让早期用户感觉像是交了“智商税”。
评论区里“屏幕要是65寸,我必须来一台”的调侃,看似轻松,实则是在吐槽理想“堆料”逻辑的激进,有些配置,确实有“为了智能而智能”的嫌疑。
笔者认为,理想L8 Max更适合的是小家庭短途通勤,城市用电,高速用油,这样的场景下,它的成本优势才能得以体现。
但对于长途出行,油耗的不可控、辅助驾驶的局限性,以及相对局促的第三排空间,都让它的体验大打折扣。
正如车主自己所言,“增程就是个过渡,纯电才是最终归宿”。
这句话,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
毕竟,在南方,充电桩已经像小卖部一样遍布大街小巷,续航焦虑正在被快速消解。
那么,35万,买这样一辆车,你觉得值不值?
这辆车,究竟是“乘风破浪”的时代弄潮儿,还是“昙花一现”的过渡产品?
这其中的权衡与选择,或许只有真正站在购车十字路口的人,才能给出最深刻的答案。
在评论区,不妨分享一下你的看法,我们一起听听不同的声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