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这事儿,说起来,可真不是小事。
网上那点事儿,吵吵嚷嚷的,看得我这老胳膊老腿都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不过,咱用车社是谁?
那可是天天跟车打交道,什么风浪没见过?
今天,咱就得好好掰扯掰扯,看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猫腻。
这事儿,得从头说。
最近,一位车企的高管,跟网友在网上“干起来”了。
您想想,这平时都是人五人六,说话小心翼翼的人物,怎么就突然“上头”了呢?
这事儿,听着就带劲,对不对?
起因是啥?
有位网友,对某款车,提出了几点自己的看法。
这消费者提问,车企解答,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你问我答”。
可谁能想到,这位高管的回应,那叫一个“硬”,直接把网友给“怼”回去了。
话里话外,那股子“我说了算”的劲儿,仿佛网友的意见,就是对他们产品的“侮辱”。
这下可好,网友们炸了!
“你怎么能这么跟消费者说话?”
“这是什么态度?”
“我掏钱买车,难道连说两句都不行?”
各种声音,此起彼伏,那叫一个热闹。
我看着都替这位高管捏把汗,这可真是“一言不合就开怼”,把个好好的牌子,给弄得有点“狼狈”。
我这人,最看重的是“用户体验”和“牌子的温度”。
你说你一个做车的,天天跟金属打交道,是不是把自己的心也给“硬化”了?
消费者有疑问,说明人家关注你的产品,有期待。
你不好好解释,反而摆出一副“朕知道了”的架势,这不是把潜在客户往外推吗?
想想看,要是你家车,真有什么毛病,消费者不提,难道就等着它“悄悄地坏掉”?
这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车企该有的模样。
我把这位高管说的那些话,仔细看了看,那话里的意思,简直是“句句扎心”。
好像在说:“我们的车,根本就不是给你们这种层次的人设计的。”
“你们懂什么叫好车?
什么叫技术?”
…
…
听着,我都替他着急。
这不就是把消费者分成了“三六九等”吗?
敢情这车,是皇上赏赐给达官贵人的,我们这些普通百姓,连“瞧一眼”的资格都没有?
我猜啊,这位高管可能真的忘了,车这东西,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
它不是摆在博物馆里的装饰品,而是我们生活中,离不开的出行伴侣,承载着我们的梦想,也连接着我们的生活。
当我们谈论一辆车,我们不只是在说它的发动机有多牛,变速箱有多顺,我们更多的是在说它带来的方便,带来的舒适,带来的那份“拥有感”和“安全感”。
就拿咱们普通人买车来说,谁不是精打细算?
东拼西凑,付了首付,背上贷款,那都是实打实的血汗钱。
你不能指望人家买了你的车,就变成“哑巴”吧?
人家有想法,有建议,那是希望你的产品能更好,这可是好事儿。
我记得我前两年评测过一款国产车,我也提了几个小小的建议,比如某个按钮的位置不太顺手,或者某个储物空间能再优化一下。
你知道人家厂家怎么回应的吗?
他们不仅认真听取了,还专门派了工程师来跟我聊,说正在考虑改进,甚至还邀请我去他们工厂看看。
那种感觉,就好像你给朋友提意见,朋友不仅虚心接受,还拉着你一起琢磨怎么做得更棒,你说这关系能不好吗?
这位高管的说法,让我想起了一个词,叫“傲慢”。
这是一种很危险的“病”,一旦沾染上,就容易脱离群众,脱离实际。
你站在高处,俯瞰下面,你看到的,可能都是模糊的影子,你听到的,也都是经过筛选的声音。
你以为你掌握了真理,其实,你离真相,可能已经越来越远了。
我琢磨着,一个车企,要是连基本的“用户思维”都没有,那它还能做出真正受人喜欢的车吗?
消费者不是傻子,他们能感受到你的诚意,也能看穿你的敷衍。
当你的产品出了问题,消费者反馈给你,你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想着怎么“推卸责任”,怎么“压制”,那迟早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已经失去了他们的信任。
这事儿,可不只是一个高管的“嘴快”那么简单。
它反映出了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价值观跑偏”。
当企业过于看重“规模”和“利润”,而忽略了“人情味”和“情感连接”,那么它离“出事”,可能就不远了。
我猜啊,这位高管可能是在某个“封闭的会议”上,听了太多“奉承话”,或者是在“数字”和“报表”里,迷失了方向,忘了自己是从哪里来的,要往哪里去。
你以为你代表的是“先进”,其实,你可能已经变成了“脱离群众的官僚”的代表。
这事儿,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消费者就是那“水”,车企就是那“舟”。
水能让你顺风顺水,也能让你倾覆。
你以为你坐稳了,其实,一个不小心,就可能被这“水”给淹没。
我看到网上还有不少人,在为这位高管“说话”,说什么“人家那是实话”,“你们这些网友太敏感”。
我只想说,实话,也分怎么说。
有些实话,是“良药”,能让你清醒;有些实话,却是“利刃”,能让你受伤。
而这位高管的话,我怎么听着,都像是那把“利刃”,刺在了消费者的心上。
更何况,这位高管在回怼网友的时候,还顺便“点名”了别的牌子,说什么“你们说的这些,我们早就解决了,只是你们的水平太差”。
嘿,这可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啊!
你以为你解决了,就天下无敌了?
汽车这行当,本来就是一场没完没了的“比赛”,今天你领先,明天别人就可能赶上来。
这种“唯我独尊”的想法,才是最危险的。
我一直觉得,一个真正强大的车企,不应该害怕质疑,反而应该欢迎质疑。
质疑,就像一面镜子,能让你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
你敢于面对,敢于改进,你的产品就能越做越好,你的牌子就能越走越远。
反之,如果你总是把质疑当成“挑衅”,把消费者当成“敌人”,那么,你离“完蛋”,可能真的不远了。
这事儿,说到底,还是一个“态度”问题。
你有没有把消费者放在心上?
你有没有把他们的声音当作“宝贝”?
你有没有想过,他们买你的车,不只是为了代步,更是为了实现一种生活,一种情感?
我记得我有个朋友,买了一辆某牌子的车,开了一年多,车出了点小毛病。
他联系了售后,结果对方的态度特别差,说“你的情况,不在保修范围”。
我朋友当时就气坏了,本来只是个小问题,结果被对方的态度给“惯”成了大问题。
最后,他一气之下,把车卖了,换了别的牌子。
你说,这损失,是谁的?
所以说白了,这事儿,就是有些车企,在快速发展的时候,有点“飘”了。
他们忘了,谁才是他们真正的“衣食父母”。
消费者,才是决定你生死的关键。
你对他们好,他们就会支持你;你对他们不好,他们就会用脚投票。
想想看,如果有一天,当大家都觉得这家车企“态度不行”、“车不行”,那他们的销量会怎样?
他们的牌子价值会怎样?
这可不是一句“我们不屑于跟你这种人合作”就能解决的。
我倒是建议,这位高管,与其在网上跟网友“斗嘴”,不如多花点时间,去听听消费者的声音,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去想想怎么把车做得更好。
这才是正经事,不是吗?
这事儿,就像一出精彩的“戏”,看得我挺入迷。
但戏总有结束的时候,我希望,这出戏,能给那些还在“高高在上”的车企们,提个醒。
别忘了,在这个时代,消费者的声音,才是最响亮的“声音”。
说到底,还是那句话,做企业,做车,最重要的,是“走心”。
你用心对待消费者,消费者就会用心支持你。
你以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神,其实,你只是一个在时代洪流里,努力生存的“小船”。
别忘了,是谁在帮你把这艘船,推向远方。
这事儿,您怎么看?
是不是也觉得,这高管的“嘴”,有时候,比“刹车失灵”还麻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