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宝马i3,20万出头就能开回家,听着是不是有点儿心动?
但话说回来,这车真香吗?
咱们今天就来“解剖”一下。
“熟悉的配方”,新能源的“新挑战”?
宝马,一个在燃油车江湖叱咤风云多年的老炮儿,按理说,到了新能源时代,也该是“王者归来”,用它那深厚的造车底蕴,一鸣惊人吧?
可现实呢?
近半年,i3的月销量稳定在两千多台,这成绩,说实话,跟它“蓝天白云”的名头,似乎有点儿不太匹配。
这车,官方指导价35.39万到41.39万,这价格,让不少人望而却步。
但转念一想,现在市场上有大幅优惠,入门款落地价能压到20万左右。
这一下,门槛就低了不少。
可问题来了,这价格“香”了,产品力又如何?
“一眼宝马”,设计上的“安全牌”
见过i3实车的都清楚,它身上那股子宝马味儿,那是刻在骨子里的。
远远一瞧,那标志性的“双肾”格栅,虽然内部全封闭成了新能源车的“标配”,但那轮廓,那神韵,依旧是宝马。
车标周围那圈蓝色,算是它纯电身份的一个小小的“显眼包”。
“天使之眼”大灯,点亮时那份犀利,跟燃油3系如出一辙。
熏黑的导流槽和下部散热口,也算给前脸增加了点儿层次感。
侧面嘛,就相对“平淡”了些。
腰线像折线一样勾勒,轮毂造型有点儿像鹿角,算是为数不多的亮点。
车尾,经典的L形尾灯,辨识度很高。
底下的包围,运动感十足,还加了扩散器造型和反光条。
整体来说,这套外观设计,辨识度是够了,原创度也不错,但要说“惊艳”?
可能就谈不上了。
它更像是在说:“我还是那个宝马,只不过换了身‘电’的衣服。”
内饰的“老朋友”,配置上的“小遗憾”
坐进车里,熟悉的味道更浓了。
那块儿贯穿式的曲面大联屏,集成度很高,科技感拉满,日常使用是没啥问题的。
方向盘的手感,依旧是宝马那种扎实、细腻的触感,握上去就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质感。
更难能可贵的是,它还保留了不少实体按键,这在如今“触屏至上”的时代,简直是股清流。
不过,话说回来,这内饰的用料,就没那么“宝马”了。
硬塑料的触感,多少有点儿拉垮。
座椅倒是又宽又厚实,仿皮包裹,坐上去的支撑感很到位。
前排电动调节、高配加热,这些基本都有。
可偏偏在一些细节上,让人有点儿“意难平”。
比如说,全系车型的前排座椅,竟然都没有通风功能,也不能选装!
这点,在20万出头的车里,确实有点儿说不过去了。
笔者看来,入门版车型,真没啥太大的吸引力。
空间“够用”,但“舒适度”待提升
4872mm的车长,2966mm的轴距,i3在乘坐空间上,确实能满足大多数家庭的需求。
但中间那个高高隆起的传动轴隧道,还是会影响中间乘客的舒适度,尤其是在跑长途的时候,那滋味儿,可不好受。
所以,后排中间的座位,更适合短途应急。
后备箱的容积表现不错,放行李、购物袋,都绰绰有余。
只是,后排座椅靠背不能放倒,多少限制了它的拓展性,这倒是有点儿可惜。
续航“渐入佳境”,动力“够用”
动力方面,i3全系搭载后置单电机。
入门款210kW的功率,其余车型250kW。
2025款的续航里程,有526km和592km两个版本。
而即将上市的2026款,续航直接提升到了550km和625km。
这续航的进步,确实能让不少人在用车时,少点儿“里程焦虑”。
“品牌光环”下的“产品力之问”
宝马i3,背靠“蓝天白云”这块金字招牌,知名度自然不是问题。
可当大家把目光从品牌光环移到产品本身,就会发现,它在一些关键环节,似乎还没能完全跟上时代的步伐。
与同级别、同价位的竞争对手相比,它的优势并不那么明显。
两千多台的月销量,证明了它有一定的市场基础,但如果想成为一款真正意义上的“爆款”,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这背后,不仅仅是价格的博弈,更是产品力与消费者期待的深度契合。
笔者认为,宝马想要在新能源市场真正“站稳脚跟”,光靠品牌情怀和大幅优惠是不够的。
它需要拿出更具诚意、更符合时代需求的产品。
这不仅是对宝马品牌历史的传承,更是对未来出行方式的深刻洞察。
那么,你觉得宝马i3这车,值不值得入手?
它还有哪些地方让你觉得“不够意思”?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