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作为年末冲量的关键节点,叠加多款新车上市,车市整体呈现同比增长 11.3% 的态势,但不同品牌的表现却差距显著,随着年末临近,各大车企的销量任务开始承压,陆续会有较为优惠的购车政策出炉,年底有购车意愿的消费者看准时机可以下手了。
比亚迪
比亚迪 10 月以 441706 辆的销量创下年内新高,继续稳坐头把交椅,不过细分来看却藏着明显的强弱分化 —— 海洋系列卖出 208703 辆,不仅远超王朝系列的 178659 辆,还凭借宋 PLUS(累计超 157 万辆)、海鸥等走量车型牢牢占据 10-30 万主流市场,方程豹也贡献了 31052 辆,说明其在 20-40 万越野细分市场已成功打透;但高端品牌仰望仅交付 654 辆,即便定位百万级,消费者买单意愿仍不足,高端化进程比预期中缓慢。
吉利汽车
紧随比亚迪之后的吉利汽车,10 月销量达 307133 辆,同比增长 35%,核心增长动力来自新能源板块。其中银河系列表现尤为亮眼,单月卖出 127476 辆,提前两个月达成百万年销目标,L7、L9 等车型精准抓住家庭用户对 “高性价比 + 大空间” 的需求;领克品牌交付 40213 辆,其中 72.1% 为新能源车型,极氪也首次突破 2 万辆,意味着吉利高端子品牌正逐步起量。不过对比比亚迪的全价位覆盖,吉利在 10 万以下入门级市场仍存在明显空缺,这也成为其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潜在短板。
奇瑞汽车
奇瑞 10 月销量 281161 辆,同比增长 3.3%,整体保持稳健增长态势,但细分数据暴露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尽管奇瑞新能源销量首次突破 11 万,增速较快,但对比吉利 17 万的新能源销量仍有不小差距,更关键的是,奇瑞缺乏像吉利银河、比亚迪方程豹这样的 “现象级” 子品牌,主力车型多集中在 10-15 万区间,在高端市场的存在感较弱,产品矩阵的层次感有待提升。
长城汽车
长城汽车 10 月交付 143078 辆,同比增长 22.5%,但品牌内部的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哈弗品牌以 88235 辆的销量占据总销量的 61.7%,大狗等车型仍是绝对基本盘,坦克品牌也延续增长势头,卖出 22306 辆,成功巩固了越野领域的标签;然而作为高端品牌的魏牌,单月仅交付 12699 辆,销量不及领克的零头,“咖啡系列” 的产品定位始终未能有效打动消费者,高端化尝试仍需调整方向。
零跑汽车
在新势力阵营中,零跑汽车成为 10 月的 “黑马”,首次突破 70289 辆,同比暴涨 84%,其逆袭的核心在于 “低价精准打击” 策略。主力车型 T03 定价 5.99-6.99 万,精准切入三四线城市代步市场,即将上市的 A10 又瞄准 10 万级 SUV,持续补全产品矩阵;不过过度依赖低价也暗藏风险,一旦比亚迪、吉利等巨头加快下沉步伐,零跑的利润空间可能会被进一步压缩。
鸿蒙智行
鸿蒙智行10 月交出了 68216 辆的成绩单,创下单月新高,同时累计交付突破百万,成为新势力中最快达成这一目标的品牌。其中问界系列是绝对主力,M7 在国庆假期大定超 1.5 万台,占鸿蒙智行总订单的 31% 以上,M9 累计交付突破 25 万,成为 50 万级车型销冠,M8 累计交付也超 10 万,稳坐 40 万级市场第一;新推出的智界 R7、尚界 H5 等子品牌车型,订单均破 5 千,39 万的成交均价也说明其在高端市场的认可度甚至超过理想。不过子品牌数量过多也可能导致资源分散,后续的品控管理将成为鸿蒙智行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小鹏汽车
小鹏汽车则凭借 “爆款集群” 实现翻盘,10 月交付 42013 辆,创下历史新高,且连续两个月销量超 4 万。具体来看,小鹏 P7 + 累计交付超 8 万,稳坐 15-20 万纯电轿车销冠,G6 前 10 月销量达 6.5 万,同比增长 60%,入门车型 MONA M03 单月也突破 1.5 万,成功打开入门市场;即将发布的 X9 超级增程车型,带着 “1602km 综合续航” 的核心卖点,有望成为下一个增长极,进一步巩固小鹏的市场地位。
蔚来汽车
蔚来汽车 10 月交付 40397 辆,同比增长 92.6%,同样创下历史新高,这也印证了其 “三品牌矩阵” 策略的有效性。其中乐道品牌主打家庭市场,单月交付 17342 辆,与理想的正面竞争中不落下风,蔚来主品牌也交付 17143 辆,ES6 累计销量突破 30 万台,坐稳 30 万以上纯电车型头把交椅;不过面向入门市场的萤火虫品牌表现平平,仅交付 5912 辆,虽然在 10 万级市场有了一定存在感,但对比零跑的规模仍显不足,入门市场的培育还需要更多时间。
小米汽车
小米汽车 10 月交付超 4 万台,累计支付金额突破 182 亿,市场热度依旧高涨,但产能问题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以 10 月 28 日下订的 YU7 车型为例,提车周期长达 45-48 周(近 11 个月),甚至超过理想 i6 的 16-19 周,尽管订单量可观,但如果交付周期持续过长,很可能会流失部分耐心不足的用户,如何加快产能爬坡成为小米亟待解决的问题。
理想汽车
理想汽车 10 月的表现则呈现出 “订单热、交付冷” 的反差,单月交付 31767 辆,在新势力中已不算顶尖,但理想 i6 的订单量却超 7 万台,交付周期排到了明年 2 月,产能爬坡速度明显跟不上市场需求。更关键的是,理想目前缺乏像小鹏、蔚来那样的 “多爆款” 支撑,过度依赖单一车型,一旦遇到召回(如之前的 MEGA 事件)等突发情况,品牌风险会被进一步放大,产品矩阵的多元化亟待加强。
总结
从 10 月各品牌销量表现来看,车市的核心趋势已逐渐清晰:多品牌矩阵成为车企竞争的 “生死线”,比亚迪、蔚来、鸿蒙智行等凭借完善的品牌布局占据优势,而长城、理想等则因品牌结构问题显现短板;产能的重要性甚至超过订单量,小米、理想因交付周期过长面临用户流失风险;低价市场仍有增量空间,但零跑等品牌需警惕巨头下沉带来的冲击。对于车企而言,10 月的销量只是年末冲刺的 “中途考”,能否解决自身短板才是决胜关键,而对消费者来说,车企的销量焦虑或许正是购车的好时机,毕竟年底为冲量,优惠力度往往会更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