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不再收费了?多条高速收费期满停止收费,老百姓为啥不乐意?
长沙这边有点新鲜事儿,2025年11月1日还没到,开车去黄花机场的朋友已经发现长永高速直接“0元”通行费。三十年的老路,说停就停,看着收费站撤岗那一刻,不少司机都有点懵。有人问,以前交的钱算什么,现在免费是不是亏了?
网上讨论声音挺杂。有网友觉得,高速修那么宽,占地不少,还只让会开车的人享受便利,这么多年高收费用得合理。不收的话,对社会公平吗?也有人吐槽油钱本来就包含了一部分路费。
但如果真全都免费,那维护费用谁掏?又不是没人担心过,一旦不要钱,会不会天天都是十一假期的堵场面?这种变化到底是好还是坏,对普通人出行影响大不大?
说实话,每次看到关于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总感觉绕口。《收费公路管理条例》写得明白:政府还贷公路最长三十年,经营性最多二十五年,中西部还能延一下。这种制度设计最早就是八十年代“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套路,用市场化办法解决财政压力,也确实让中国高速总里程飙到了19万公里。
不过政策终究有上限。像长永高速,本来应该在2024年12月27日结束,但因为节假日小客车免费、绿色通道补贴等原因,收入缩水,两次申请补偿后才拖到现在这个日期。类似情况四川成绵高速也遇到了,他们核算债务和养护成本,把截止时间精确锁定在下一年九月。
据圈内消息,到明年全国超过五十条高速要迎来“零元时代”,其中六成集中在中西部。这些地方一旦免收,高速怎么养护,就变成地方财政头疼的大问题。
物流行业感受到第一波红利。有成都跑货运线的司机直言,从成都拉货到绵阳原先单趟过路费要给五十块,现在省下来一个月能节约近两千块运输成本。在河南郑栾线上做草莓生意的小老板们更开心,每天光物流省下来的钱够多买几箱饮料了,有人一天增收两百元不是吹牛。
整个实体经济也是跟着沾光。如果真的全国推开,据业内测算物流成本能降将近百分之九,比起每年释放几千亿利润空间,这种落袋为安比空喊政策强太多了。不过,这对区域产业结构也带来了变化,比如长沙黄花机场附近园区企业数量直接同比涨三成,“临空经济带”说起来都活跃不少;广西搞外省籍小客车周末免费,新季度桂林北海酒店入住率蹭蹭往上涨,多出来十五个百分点,可见旅游消费立竿见影。
可别以为便宜就没代价。一些中西部线路一年靠通行费挣个八亿,却欠银行十二亿利息,一个缺口四亿摆在那里,全国总债务余额已经突破七万亿元,而且连续几年越扩越大。即使彻底免掉,全国产每公里养护至少需要三十万,一整年加起来支出超五百亿,这钱怎么筹一直是难题,各地招数层出不穷——山东湖北干脆恢复国道部分段落计费,还有一些项目打着改扩建名义重新延期,把账期拖到“三字头”。
这种操作短期看缓解资金压力,但实际可能把市场信号搞乱。有条线改扩建后单价从每公里半块涨到八毛,好家伙流量直接掉了一成半,看似赚更多其实运营反而吃力。这类折腾方式,在老司机眼里根本治标不治本,只怕最后连正常用路的人都受罪。
当然,并不是所有地区死板照搬,有城市开始玩创新优惠模式。例如广州专门针对粤A牌照工作日早晚高峰时段局部免单,让上下班族轻松一点;广西则冲旅游发力,小客车周末跨省游不用掏钱包;杭州推出公交卡抵扣福利,非常时期走一次抵一次,用卡余额灵活应付各种需求。这些玩法既保证基本交通,又利用价格杠杆调控流量,说不上完美,但各自找平衡点值得借鉴。
技术升级同样没有闲着。今年ETC普及率快逼近百分之九十,全国绝大多数主线已配备双模定位设备,不仅防逃票,还提升精度至米级以上。一些六车道及以上主干道最高限速提至一百二甚至更高,要说效率进步肯定是真的,不过安全风险是不是也随之增加呢?圈子里争议始终没断过。
接下来很可能出现基础免费加特殊计费的新体系,大城市外围道路先试水,而偏远山区、新桥隧这些投资大的工程估计还是继续按需分摊建设款项。美国经验摆在那儿,当新能源渗透越来越深依赖燃油税和车辆购置税的做法必然被动,中国想学只能谨慎慢走,否则养护资金漏洞越来越明显就是现实困境之一。目前最新政策信号已放出,小型客车非高峰时段可以享受基础优惠,每辆平均一年能少支出去一千七左右,再加上新能源车型额外减免,更容易刺激大家换新尝鲜,提高整体使用率无疑是趋势所在。
细数今年几个典型案例,从长永站取消通行费,到四川货运路线降价效应,再看看武汉天河机场、高铁配套线路以及广西特色旅游策略,中国式高速正经历新的转型阶段。“0元”背后的故事,其实远比表面复杂许多。从民众角度讲,道理很简单:希望自己生活方便、省钱、不添麻烦。但具体方案该怎么执行、如何保质保量维持现状,同时避免拥堵失控,没有哪个专家敢拍胸脯保证一步到位,只能不断试错调整逐渐摸索适合自己的路径罢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