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弟媳妇看车,简直像走迷宫。
原本想着省钱,买个老款的油车,便宜又实用。
毕竟,现在油车便宜很多了,几年前买的二手车都比这个价格高。
看到的那辆轩逸经典,低配的,无天窗,无倒车影像,车身价才七万。
还可以加价换个白色,要多加2000元,皮座椅增加1000倒影功能只要多500。
我还查过别的地方,免费比价,价格竟然差出一两万,地区也有差异。
觉得在哪家买都差不多,打算再去多逛几家,价格便宜的就买。
本以为就这样,买个便宜车,没啥麻烦。
可人生总爱开个玩笑。
今早出门上班时,突然觉得车身有点怪,不是很疼,但感觉不对。
开了几公里后,异常变得更明显。
刹车时,明显可以感觉到车身抖动,就像在跟我跳舞。
我心里慌了,心说:还能开吗?要不要停下来检查?
还没等反应过来,发动机的黄色警示灯亮了,那意思就是出大事的预兆。
心说:完了,可能是发动机出问题了。
我没办法,周一太忙,不得不硬着头皮开。
想着下午找个时间去修,毕竟车子出了点问题,不能大意。
可网上很多说法:这种车抖、亮灯,不能再开,是有风险的。
我就想:我不仅要开,下午还得开回家,这是不是在找麻烦?
到后来,我翻了下笔记,查了些信息。
发现怠速低了,只有700转,而正常应是800转左右。
一低,油压就可能不足,导致发动机各部位润滑不良。
结果,长时间如此,会引起烧机油、杂音变大,加速无力,油耗也高——这些不靠谱,但对车确实不好。
我还想:难怪开久了感觉动力变差,油耗变大。
但我也在想:真的会出大问题吗?
没细想过这点,感觉自己有点不靠谱。
我突然想到,油车和电车哪个更好?这真是老生常谈了。
有人说油车不用充电,跑长途方便,充一次油,跑几百公里不用担心,像我平时上下班,油车确实省事。
但电车绿色,开起来安静,噪音微小,有点像在名叫静悄悄的森林散步。
但是充电要时间,没有加满一次电,没法长途高速奔跑。
好比小时候,骑自行车,快了就舒服,但要爬坡费劲。
对比起这些,我还在想:到底值不值得买电车?
哈,反正这问题没人能纠结出个结论。
或许我更关心的,是我朋友们说的那句话:电车要用多长时间充一次?划算不?
我一直觉得,不用科学精算,光靠感觉都能知道:电车充电快,油车加油容易,这两者各有优缺点。
再说说这次的原因,我确实不太信任国产日系车。
价格过高,铁皮薄,安全标准不靠谱。
又有朋友说:别相信那些‘过日子’的,车不安全还是不要再买。
我也曾想:这个时节买车,总觉得不安全的车,应当慎重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里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车价差出来哪里去了?
多半不是价格问题,而是供应链的关系。
我记得去年疫情时,半导体芯片缺货,就是个典型例子。
芯片少,车厂就少产,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想想那货车厂自己都喊缺料,还能把出厂价压得比去年更便宜吗?
我也不太清楚,推测:可能地区的价格差异,反映了供应和需求的关系。
等会儿,你是不是在想:买车还得考虑修理保养,成本咋算?
我也曾粗略算过一辆车的百公里油耗:大约在6-8升之间,每升十块钱,算下来百公里60到80块油钱。
再加上保养,十万公里可能要花掉两万多吧。这还不算换轮胎、刹车这些常规维护。
买车除了价格,保值率也挺重要的。我对二手车市了解不深,但觉得,开个五年,车子一定会贬值不少。
今天,修理工跟我说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这车刹车抖,不修不行。
我就琢磨:他们看车的角度和我不一样。
我瞅着后视镜,想着:万一高速上抖个几秒,怎么都得担心。
而那修理工看车,跟我讲刹车盘磨损严重,要换了。
咱们买车,不就是为了日常用么?
可是这回遇到麻烦,真是打乱了我原本简单的计划。
只剩下一个问题:这个抖动还能扛多久?
或者说,怎么判断它还是不是安全的车?
你会不会觉得,车就像个无声的伙伴?
有时候它表现得很乖,有时候又出点小状况。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新买的钥匙,闪着光,就像期待的承诺。
可这次的事,好像在提醒我:车,终究还是得靠自己多留神。
唉,反正这个周末还得再去修一修。
你有没有碰到过,准备买便宜实用的车,最终反倒越用越觉得麻烦的事?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