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电动车这圈子,有个坎儿。
一道过去了就再也回不去的坎儿。
这事儿得从一个下雨天说起,那天我左手拎着一份快要凉透的肠粉,右手被一个快递盒子占着,狼狈地缩在车棚里,用胳膊肘顶着墙,费劲巴拉地从裤兜里掏那串叮叮当当的钥匙。
就是那个瞬间,旁边一小哥,单手撑着伞,走到他那台九号电动车旁边,车子“嘀”一声,像认出主人似的自己醒了。
人家不慌不忙放好东西,跨上去,直接就走了。
整个过程,他甚至没把揣在兜里的手机掏出来。
我愣在那儿,低头看了看手里那把刚摸出来的、冰冷的金属钥匙,突然觉得它特别多余,甚至有点滑稽。
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算真正搞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一旦骑上了九号(Ninebot),就再也没人愿意回头看一眼雅迪、爱玛了。
这不是品牌忠诚度的问题,这是一种习惯被彻底“惯坏”之后,产生的生理性排斥。
以前我们聊电动车,聊的都是啥?
续航跑多远,电池耐不耐用,电机够不够劲儿。
雅迪和爱玛这两位老大哥,就像功能机时代的诺基亚,把“皮实耐用”四个字刻进了骨子里。
它们陪着我们走过了无数个日夜,构成了我们对电动车最基础的认知。
大家都在比谁的电池更大,谁的广告打得更响,没人觉得这有什么问题。
可九号这小子,压根不按套路出牌。
它直接把战场从“肌肉对抗”拉到了“神经反应”的维度。
当你习惯了靠近就解锁、坐稳就能走、离开自动锁车的生活,任何需要掏钥匙、刷卡的动作,都会让你打心底里觉得烦。
这不是矫情,这是大脑被更优解方案格式化了。
就像你用惯了iPhone,再让你回去用诺基亚的九宫格键盘发短信,你不是不会,而是那种从指尖传来的、迟钝的、反人类的便扭感,会让你想把手机扔了。
当然,肯定有人会说,不就一个无钥匙启动,至于吗?
当然至于。
因为这根本不是一个孤立的功能,而是一整套生态体验的开始。
传统电动车所谓的“智能”,充其量就是给你安个GPS定位,再配个丑得不行的APP,让你看看电量,一年都想不起来打开一次。
那感觉就像是给一个壮汉硬套上一件小一号的西装,看着滑稽,用着别扭。
九号的逻辑完全反了过来。
它的APP才是本体,车子反倒像是一个硬件外设。
你能精准定位到车辆在地库的哪个角落;能把骑行权限像发个微信一样甩给朋友;车子被人碰一下、电池被拔了,手机警报立刻就响了。
这种把车子装进手机里的掌控感和安全感,是传统车厂那套“一碰就嗷嗷叫”的报警器,永远给不了你的。
更要命的是,它在软件上把体验拉满的同时,硬件上居然也没落下。
你把一台九号和同价位的雅迪冠能系列摆在一起,设计的代差感扑面而来。
九号的线条更简约,车漆质感更像汽车,你看不到什么乱七八糟的贴花和多余的塑料件,整个一“理工男的审美YYDS”。
反观另外两位,设计语言还是停留在“怎么喜庆怎么来”的阶段,实用是挺实用,但跟“高级感”这三个字,实在是没啥缘分。
骑起来的差别就更大了。
九号的一些中高端系列,比如N系列,用了中置的摩托车级减震,过个减速带,车身是“duang”一下整体下沉再回弹,干脆利落。
而很多传统电动车,过坎儿的感觉是“咣当”一声,震动直接从屁股传到天灵盖。
那种骑行质感的差异,比喻一下,大概就是坐高铁和坐绿皮火车的区别。
这么说吧,雅迪和爱玛就像两个勤勤恳恳的庄稼汉,把所有的力气都花在了“续航”和“动力”这两亩地上,确实种出了好庄稼。
但九号像个从硅谷回来的新青年,他告诉你,除了种地,我们还可以搞点物联网、玩玩用户体验,让生活变得更酷一点。
结果呢?
结果就是,一旦你体验过这种“又酷又省心”的生活,就再也无法忍受过去的“傻实在”了。
这不是喜新厌旧,这是人类追求便利和舒适的本能。
所以,这根本不是一场公平的对决。
当你的对手开始用魔法攻击的时候,你还在苦练拳脚,这怎么打?
所以,别再问为什么用过九号就回不去了。
你不如问问自己,用上了5G,你还愿意回到那个打开一张图片都要等半天的2G时代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