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多数车企还在用“续航1000公里”“零百加速3秒”作为卖点时,吉利星愿悄悄做了一道减法题。2024年10月正式上市时,它的310公里续航版本起售价定在6.98万元,这个数字让当时同价位的比亚迪海鸥和五菱缤果瞬间感受到了压力。但真正让市场意外的不是价格,而是它打破A0级小车“低质低价”魔咒的方式,把成本全部花在了用户真正看得见的地方。
比如空间。星愿的车身尺寸只有4135mm×1805mm×1570mm,但轴距却做到了2650mm,相当于把车轮尽量推向四个角,给车厢留出最大空间。官方称之为“得房率85%”,实际体验中,后排甚至能轻松坐下三名身高1.8米的成年人。更让家庭用户心动的是细节,70升的前备箱能塞进20英寸行李箱或一整个婴儿车,375升的后备箱在放倒座椅后能扩容到1320升,足够装下露营装备。
电池策略更是颠覆行业惯性。星愿全系标配宁德时代磷酸铁锂电池,但续航只设310公里和410公里两个版本。团队曾公开解释,“多加电池会增加车重,能耗反而升高,对日常通勤30公里内的用户来说只是负担。”这种克制反而成了卖点。
驾控体验上,星愿做了同级罕见的“高配”,后置电机驱动、多连杆独立后悬架、接近50:50的前后轴荷比。这些技术术语转化到实际驾驶中,意味着在小巷转弯时方向盘更跟手,过减速带时车身更稳。
智能化配置同样务实。全系标配的FlymeAuto车机系统没有刻意追求大屏幕,但语音交互响应速度0.8秒,支持手机应用无缝流转。一位医生车主反馈,“导航能显示红绿灯倒计时,赶着去医院值班时少等一个红灯都是恩赐”。
爆款背后是精准的用户画像。调查显示,星愿车主中76.8%是26-40岁的已婚家庭用户,57%为增购车辆(家里已有一辆燃油车),主要需求是通勤和短途出游。他们不像极客群体追求科技尝鲜,更关注可靠性和使用成本。
当然星愿并非完美。部分用户反映内饰塑料感较强,售后服务网点覆盖不足,但这些抱怨被更高的性价比冲淡。2025年1-8月,星愿累计销量突破28万辆,相当于每分钟卖出1.3辆,市场份额达到14.43%。同期比亚迪海鸥销量约17万辆,五菱缤果仅7.5万辆。
这种趋势甚至影响了车企战略。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公开表态“纯电就该小点”,大众、特斯拉等国际品牌也加速推进小型车计划。但吉利星愿率先证明了一件事,在中国,普通人需要的不是续航竞赛的冠军,而是一个能安心载着家人穿过城市街巷的伙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