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城市逛街的时候,咱们会发现个挺有趣的事儿,就是上海的商业圈里,那些价格超过30万的中高端车啊,挺常见的;可是在黑龙江县城的街头,10万到15万的家用车还是占大多数的。
这种差距可不是巧合,而是中国汽车市场多层次的一个缩影,既涉及到每个家庭的实际需要,也反映出不同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更在大局上影响着整个消费市场的趋势。
咱们结合权威的统计数据,从购车偏好、地域差异到经济带来的影响,重新整理出中国汽车消费的真实全景图。
购车选择
大部分家庭在买车时,最主要考虑的还是“符合预算”,市场上的数据显示,大家的消费偏好已经很明朗了。
2023年,国内乘用车的终端销量达到了2192万辆,拉动的销售总额大约是4.26万亿元,平均每辆车的售价也就差不多19.4万元左右。
按每辆车的价格来看,消费结构明显像个“金字塔”嘛,10万到15万元这档的占比最高,达到了35%;紧接着是15万到20万元的,占比大约是25%。
20万元以下的车型加起来占了60%,简直算是消费的主流了,而像30万元以上的中高端车,只占到销量的12%,折合到有车家庭里,实际拥有比例大约是7.9%。
值得一提的是,品牌方面的偏好也发生了变动。据中汽协2023年的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乘用车市场份额已经达到56%,远远超过了德系、日系和美系品牌的份额。
重点放在新能源行业的话,中国品牌的份额就更厉害了,达到了80.6%。其中纯电动占比67.6%,插电混动占23.8%。从销售数据来看,比亚迪以302.4万辆的终端销量稳稳坐在第一,把一汽大众、吉利等品牌都甩在了后头,成了第一个拿下年度销量冠军的国产品牌。
国产品牌的突破早就不再局限于“低价竞争”这个套路了。就拿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来说,在低温环境下的续航表现变得更稳了,还有吉利银河L7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这些创新都让国产品牌在同级价格段中拥有了明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如今买车的朋友们,已不再盲目崇拜那些“合资光环”啦,而是更注重“技术的适配性”。日常通勤的话,十万到十五万左右的纯电车型挺受欢迎;家庭长途出行的话,二十万到二十五万的插电混动车型更合适。这种“按需匹配”的思路,正是国产品牌能够在市场上赢得青睐的关键所在。
地域差距
把买车的考虑范围放到不同地区,你就能看到更全面的“消费地图”,但一些之前得出的结论,还得根据数据的统计方式来调整调整。
从有车家庭比例来看,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全国有车家庭占比为41.67%;如果结合2023年公安部汽车保有量和全国家庭户数进行推算,每百户家庭拥有汽车数达68辆,但这个数字包括家庭里的多辆车情况,真正“至少有一辆车”的家庭比例大约是52%。
按省份来看,差距还是挺明显的,不过需要调整一下细节,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天津这五个省市“有车家庭占比”排在前面,其中江苏是最高的。
一看,黑龙江、甘肃、广西这些省份的“有车家庭占比”都低于40%,其中黑龙江只有32%,算是垫底。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还是跟当地的生活场景密不可分。
像江苏、浙江这些东部沿海的省份,县域经济特别发达,20到50公里的通勤范围内,汽车基本算是刚需,又因为路网密布,日常出行几乎离不开车。
像黑龙江这些北方省份,冬天一到,寒冷低温弄得道路很容易结冰,偏远地方的公交和城乡客运基本能保障出行了,再加上冬季用车还得多花点钱,买雪地胎、预热车辆啥的,反而让一些家庭的购车欲望减弱了。
实际上吧,中高端车的地域分布也有点偏差的地方。按照“家庭拥有单辆30万元以上车型”来统计的话,上海和北京这两个城市的比例确实挺高的,但真正家庭拥有百万级汽车比例最高的省份,却不是上海,而是浙江。
西藏“中高端车型占比12.6%”这个现象,得结合实际场景来看。毕竟,这地方地图很广,人少地宽,平时出行对越野车的需求就比较大,比如丰田普拉多、坦克500这些40万到60万的硬派越野车,在那里的占比相对较高,导致统计上的“中高端车型占比”显得挺高,但这不一定就代表整体消费水平的高低。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就是山东“有车家庭数量全国第一”,这个情况不仅仅因为经济水平更好,更多也跟人口基数大有关系。如果用“有车家庭占比”来算的话,山东其实还比不上江苏和浙江,这也说明,人口规模对统计结果的影响不能小瞧。
经济支柱
汽车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更为明显,不过需要调整一下相关的数据细节才能更准确。
到2023年,全国汽车零售总额达到4.86万亿元,确实跑赢了吃喝穿用这些日常消费品的总和,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2%,当之无愧的“消费支柱”。
从销量情况来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河南这五个省的乘用车终端销量加起来一共达到了770万辆,占全国总销量的35.12%。
这五个省既是经济大省,又是汽车消费的核心区域,形成了“经济实力-消费能力-汽车销量”的良性循环。
广东这边有比亚迪、广汽这些车企的基地,江苏则集中了上汽大众、理想汽车等厂商,产业链完善带动了消费需求,而消费者的热情又反过来促进了产业的发展,两者之间形成了一个不错的循环。
特别要提的是汽车行业的“全产业链带动效应”,从上游看,一辆普通燃油车得用钢铁、橡胶、电子芯片等上百种零件,这直接带动了冶金、化工、半导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如果说是新能源汽车的话,那还得依靠动力电池,这就推动了锂、钴、镍等资源方面产业的壮大。
从下游角度来看,买车之后带来的保险、维护保养、二手车交易这些“后市场”领域,吸引了超过3000万人就业。
拿广东来说,2023年汽车产业的总产值达到了1.1万亿人民币,其中新能源汽车的产值占比超过60%。这不仅推动了本地200多家零部件企业的发展,还吸引了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电池生产商落户,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结语
二十年以来,中国的汽车消费已从“稀缺品时代”转变为“普及品时代”。这背后,主要是家庭生活水平的提升,区域经济的逐步平衡,以及制造业实力的不断增强。
不管是10万到15万元的国产家用车,还是各省份间的消费差异,最终都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推动力。
也许这就是中国汽车消费背后最深的含义,它不仅代表出行方式的转变,更是经济活力提升和民生改善的直观体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