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年,电动汽车可以说是越来越火,走在路上,绿牌车随处可见。
很多人都觉得,这电动车真不错,开起来又安静又省钱,不用再去加油站排队,感觉生活品质都提升了一大截。
但是,就在大家对电动车的好感度直线上升的时候,一向被看作是行业标杆的特斯拉,自己公布的一份数据,却像一盆冷水,给大家提了个醒。
这份数据显示,电动车有一个绕不开的问题,那就是电池用久了会衰减,而且这个衰减带来的后果,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
这事儿关系到咱们每个人的钱袋子,更关系到行车安全,咱们今天就得把这个事儿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聊清楚。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一个最容易被误解的概念,就是电池容量衰减到80%到底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下意识地会想,这不就是续航里程打了个八折嘛,原来能跑500公里的车,现在跑400公里,虽然有点不方便,但好像也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儿。
如果您真这么想,那就太小看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了。
根据特斯拉自己的报告和行业里大量的实际测试,电池容量的80%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它更像是一道安全警戒线。
一旦越过了这条线,车辆的各种风险就不是慢慢增加,而是成倍地往上飙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咱们可以用一个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
一块全新的电池,它的内部就像一条宽敞顺畅的高速公路,电流可以很轻松地在里面跑来跑去。
但是,随着电池不断地充放电,慢慢老化,容量衰减到80%以下时,这条“高速公路”就开始变得坑坑洼洼、拥堵不堪了。
专业上管这个叫“内阻急剧升高”。
电流想要通过这条破旧的路,就得使更大的劲儿,这个过程就会产生大量的热量。
平时慢慢开可能还感觉不出来,可一旦到了充电,尤其是快充的时候,或者在高速上长时间飞驰,这两种情况下电流是最大的,电池内部的热量就会急剧堆积。
如果散热系统稍微跟不上,就非常容易引发“热失控”,也就是我们常在新闻里看到的电池自燃。
有第三方机构做过统计,电池衰减超过20%的电动车,发生自燃的概率是健康电池车辆的3.8倍。
这个数字听着就让人心里发毛,它意味着每一次充电,每一次长途高速,潜在的风险都比新车时高出好几倍。
除了安全隐患,驾驶体验也会大打折扣。
电池衰减偷走的不光是续航,还有你当初花钱买来的动力性能。
比如,某款车在宣传时说零到一百公里加速只要5.9秒,那种强烈的推背感是很多车主选择它的原因。
可当电池衰减到75%左右时,有人实际测试发现,同样一脚电门踩到底,加速时间竟然慢到了10.2秒,比很多年头不短的燃油车还要慢。
在市区里走走停停可能感觉不明显,可要是在高速公路上,你需要快速超车躲避危险时,发现车子提速变得“肉”了,动力响应慢了半拍,这延迟的一两秒钟,可能就让你错过了最佳的避险时机,安全性大大降低。
所以,国家标准里把电池容量低于80%列为一个需要警示和建议报废的标准,这真不是随便划的一条线,而是基于无数真实案例和安全数据得出的结论。
你可以选择继续开,但这就像在和概率做一场危险的赌博。
说完了纯电动车,我们再来看看现在市面上同样很火的增程式和插电混动式汽车。
很多车主觉得,我这个车能用油,电池小一点没关系,平时上下班用用电,长途用油,两全其美。
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真相是,这类车型上的那块“小电池”,可能比纯电动车上的“大电池”老化得更快,衰减得更厉害。
咱们可以简单算一笔账。
一辆纯电动车,电池容量比较大,比如有80度电,车主正常使用,跑上十万公里,大概需要完整充电循环300次左右。
而一辆增程式或插电混动车,它的电池容量通常比较小,一般在15到30度电之间。
很多车主为了最大限度地省油,会养成每天充电的习惯,把车当成纯电车来开。
这样一来,同样跑十万公里,这块小电池可能需要经历超过1000次的充电循环。
这就好比你的手机,一天充一次电,电池用个两三年没问题;但如果你是个重度使用者,一天要充三四次电,那可能一年不到电池就不耐用了。
汽车电池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也有一个理论上的“循环寿命”,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电池大约是1500次左右。
频繁地充放电,会加速电池内部化学物质的老化,导致容量快速下降。
这方面已经有很现实的例子了。
比如2020年左右上市的某款增程式SUV,当时很多车主买的时候都觉得很香。
可到了现在,短短四年过去,不少跑了十万公里的车主去做检测,发现电池的可用容量已经从出厂时的24度电,掉到了只剩下18度电左右,衰减幅度高达24%,已经远远低于80%的安全线了。
车主们的直观感受就是,以前充满电能跑180多公里,现在连140公里都费劲,要是在冬天开着暖气,纯电续航可能就只有100公里出头,基本上就是“出个门就得烧油”的状态。
续航缩水还是小事,更让车主们忧心的是,这块已经严重衰减的电池,会不会在某个深夜充电时,突然就发生意外。
所以,增程和插混车型虽然在使用上很灵活,但它那种“小马拉大车”并且高频次充放电的使用模式,注定了它的电池要承受比纯电动车高得多的负荷,衰减速度自然也更快。
说了这么多,最终还是要回到我们普通人买车这个最实际的问题上来。
电动车的电池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普通家庭在未来可能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和安全风险。
最直接的就是更换电池的成本。
目前,给一辆主流的电动车更换整个电池包,费用大概占到新车价格的30%到50%。
也就是说,你花20万买的车,开了五六年之后,如果电池不行了,可能要再花6万到10万块钱去换电池。
这个钱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感觉就像是给车子又付了一次“首付”一样。
相比之下,一辆燃油车,只要你正常保养,它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和变速箱,开上十年八年,一般都不会出需要花这么多钱去维修的大问题。
而且,这个风险对于不同经济条件的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对于经济比较宽裕的人来说,车可能就是一个开三五年的消费品,在电池出现明显衰减之前,他们就已经把车卖掉,换了新款。
这个衰减的风险,实际上就转移给了二手车市场的下一个买家。
但是,对于我们绝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买一辆车是希望能踏踏实实地开上八年、十年,是家里的一项重要资产。
这就意味着,电池衰减带来的安全风险、续航缩水带来的不便,以及未来可能要面对的高昂换电成本,这几座大山,我们是躲不开的,早晚都要面对。
当然,我们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汽车技术,特别是电池技术,正在飞速进步。
比如我们中国的企业像宁德时代,已经推出了充电速度更快、寿命更长的神行电池,并且提供了更长的质保承诺。
这说明整个行业都在努力攻克电池衰减这个难题,而且我们的中国品牌正在这个领域走到世界前列。
但新技术的全面普及、成本的降低,还需要时间。
所以,在当前这个时间点,对于大多数打算一辆车开很多年,并且不想在未来为了一块电池而烦恼的普通消费者来说,选择一辆技术成熟、质量稳定、后期维护成本更可控的燃油车,可能仍然是一个更稳妥、更让人心里有底的选择。
这并不是反对新能源,而是从我们老百姓过日子的角度出发,要把未来几年的大账算清楚,做出最适合自己的理性决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