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一位知名车评人驾驶二手劳斯莱斯闪灵,在开启L2辅助驾驶的情况下低头捡东西,车辆竟自动加速到80公里闯红灯撞上对向车辆。当他说"对闪灵的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够清晰"时,这起看似普通的交通事故瞬间引爆了关于智能驾驶责任归属的全民讨论。这不仅仅是价值数百万的豪车相撞的视觉冲击,更是智能驾驶时代的技术迷思与法律空白的一次激烈碰撞。当一个专业车评人都无法准确掌握辅助驾驶的边界,普通车主又该如何应对?事故背后的真相让人深思:在车企宣传的智能驾驶光环下,我们是否过于依赖技术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常识?这起事件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技术快速发展与公众认知滞后的巨大鸿沟。
主持人:最近那个网红评测人撞车事件,说白了就是有钱人开不熟悉的豪车,结果辅助驾驶成了甩锅神器。
主持人:咱们今天聊聊二零二五年十月三号下午那场轰动全网的车祸,地点在北京海淀区朱各庄路和万寿路交叉口,当时知名车评人陈震开着一辆二手的劳斯莱斯闪灵,跟对向的比亚迪宋PLUS撞了个正着。
嘉宾:没错,这个事故听起来就像是普通的交通事故,但实际上它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辅助驾驶责任边界的大讨论。你看现场照片在网络上疯传,劳斯莱斯车头都撞烂了,安全气囊全弹出来,比亚迪直接被撞飞好几米,两辆车损毁都特别严重。
主持人:第二天北京交警就发了通报,说事故发生在下午三点左右,陈震负全责,而且双方都不涉及酒驾毒驾。那既然责任这么明确,为什么后来还有这么多争议呢。
嘉宾:其实就是因为陈震后来在社交平台上道歉之后,事情又出现了新的转折。十月五号,受伤的比亚迪司机家属在网上发声,说丈夫多处骨折,家里有两个孩子和四位老人要养活,经济压力特别大。但没想到这个诉苦反而被一些网友说是卖惨讹钱,最后家属把账号内容全清空了。
主持人:这就让人很疑惑了,是不是双方私下达成了赔偿协议。不过真正的爆点是在十月十四号,陈震回应网友时第一次提到了辅助驾驶系统的问题。
嘉宾:对,他说平时开这辆劳斯莱斯太少了,对闪灵的辅助驾驶能力边界认知不够清晰。这说白了就是在承认责任的同时,也暗示车辆系统有问题,特别是他提到辅助驾驶会在最后一秒退出让驾驶人接管,这个说法在行业内引起了很大争议。
主持人:后来在十月十八号,陈震接受法治日报采访,详细还原了事故经过。他说当时开着L2级别辅助驾驶,速度大概五六十公里每小时,正在自动跟车。
嘉宾:关键就是他低头捡东西的那一刻,前方车辆突然变道,他的车就开始自动加速到八十公里左右,然后闯红灯冲进对向车道,几乎没减速就撞上了比亚迪。他承认碰撞时辅助驾驶还是开着的状态,而且根据数据,碰撞前一瞬间的减速可能是因为撞击导致的刹车踏板震动,而不是有效干预。
主持人: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在很多车主对辅助驾驶系统的理解确实不够深入。陈震自己也说买这辆车主要是为了体验,甚至没认真看过说明书。
嘉宾:打个比方吧,这就好像你第一次用智能手机,连基本操作都没搞明白就直接上手用高级功能,很容易出问题。不同品牌的辅助驾驶系统差别很大,有的比较保守,有的比较激进,车主如果不够了解,确实容易误判系统的能力边界。
主持人:那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种因为对辅助驾驶不熟悉导致的事故,责任到底该怎么划分呢。
嘉宾:其实目前法律明确规定,辅助驾驶状态下驾驶员仍然是第一责任人。就像这个案例,虽然系统可能在关键时刻退出,但低头捡东西这个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安全驾驶的基本原则。未来随着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肯定需要进一步完善。
主持人:也就是说,不管技术多先进,驾驶员都不能完全依赖系统,还是要保持注意力集中。这个案例给所有智能汽车用户都提了个醒。
嘉宾:确实如此,而且车评人作为公众人物,他们的驾驶行为会对粉丝产生更大影响。这次事件也让人们开始反思车评行业的专业性和责任感。
主持人:总的来说,这起事故不仅是一起交通事故,更是智能驾驶时代的一个典型案例,它暴露了技术、法律和公众认知之间的 gap。
嘉宾:对,随着越来越多智能汽车上路,类似的案例可能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车企加强用户教育,驾驶员提高安全意识,监管部门完善相关法规,三方共同努力才能减少此类事故的发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