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逛了几家4S店,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以前围在比亚迪展车旁砍价的顾客明显少了,反倒是销售们更爱聊“现在订车能尽早提车”这类实在话。问了几位正在看车的朋友,答案挺一致:“之前总盼着车企降价,现在看比亚迪直接把价格定死了,反而觉得买得踏实。”
这背后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微妙变化。前两年行业疯涨的时候,各家车企像约好了似的比着降价,10万级电动车从“能代步”卷到“能智驾”,20万级SUV从“大五座”拼到“零重力座椅”。消费者起初还偷着乐,觉得捡漏机会多,可时间一长就发现不对劲了——今天刚买的车型,下个月同配置就降五千;上周谈好的优惠,这周销售就说“厂家改政策了”。身边好几个朋友本来打算换车,结果被这“降价的不确定性”吓退了,纷纷把购车计划往后推:“反正还会更便宜,等等看吧。”
最典型的是吉利和比亚迪这对“老对手”。去年两家在10-15万级市场杀得眼红,吉利某款插混车型月初降价8000,比亚迪隔周就推出“限时补贴1万”;吉利接着搞“买就送终身保养”,比亚迪马上跟进“免费升级智能座舱”。价格战打得热闹,可两家企业的财报却不太好看——吉利去年净利润同比下滑12%,比亚迪虽然营收增长,但毛利率也比前年降了3个百分点。更麻烦的是,消费者被“降价预期”惯坏了,看车时第一句话不是问“车怎么样”,而是直接问“这月还有啥优惠?”“下个月会不会更便宜?”
市场终究会回归理性。从今年6月开始,比亚迪的动作明显变了。先是把主力车型元PLUS的官方指导价从13.98万直接降到12.98万,没搞“限时”“限量”那套虚的;接着秦PLUS DM-i冠军版上市,起售价直接锚定9.98万,比上一代同配置便宜整整1万。销售小哥跟我说:“现在客户进店第一句是‘这价格能保多久?’,我说‘官方定价,没套路’,人家反而愿意掏钱包了。”数据最有说服力——7月比亚迪单月销量突破30万辆,环比涨了15%,其中秦PLUS和元PLUS两款“降价一步到位”的车型,加起来占了总销量的40%。
有人可能纳闷:“车企不挣钱咋办?”其实比亚迪早算过这笔账。他们去年推出的“刀片电池”生产线自动化率提到85%,每度电的成本降了20%;今年投产的长沙工厂,通过优化供应链,单台车的物流成本又降了15%。换句话说,比亚迪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把之前省下来的成本,直接让给了消费者。就像卖菜的大爷说的:“薄利多销不是瞎降价,是把进货价压低了,才能给顾客更实在的价。”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这种“一步到位”的定价才是真良心。以前怕今天买明天降,现在看官方标价稳当,提车周期也明确(热门车型最多等2周),反而敢果断下单。上周陪表弟去订车,他本来纠结“再等等会不会更便宜”,结果销售拿出一张比亚迪季度成本分析表:“您看,电池片价格降了,电机国产化了,这价已经是成本线了,再降厂家得亏本造。”表弟当场就签了合同。
说到底,价格战的本质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而“一步到位”的定价,才是车企和消费者都能接受的“双赢”。比亚迪这步棋,与其说是“不跟吉利玩了”,不如说是想明白了——与其在价格上互相消耗,不如把精力放在技术升级和服务优化上。毕竟,消费者最终买的不是“便宜”,而是“值”;车企要想走得远,也不是靠“打价格战”,而是靠“让消费者觉得买得值”。
亲爱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