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小订数据造假内幕曝光:300万换3万订单值吗?

新车上市5分钟大定破万,24小时订单超3万,这样的“爆款喜报”近来在车圈频频刷屏。可光鲜数据背后,有传言称部分车企的“小订3万”竟是造假所得,单笔造假成本就高达300万。这些砸向数据造假的钱,本可用于研发升级,这样的选择真的值得吗?

说到这个造假成本,还真有实打实的估算。新浪财经11月3日报道中,博主孙少军引用行业调研数据指出,一家车企要造出“小订3万”的假象,仅黑产团队和广告公司的服务费就超100万,再加上给员工的“刷单补贴”、给经销商的“锁单返利”,总成本能飙到三百万。他还拆解了常见的三种刷单套路,这些操作在行业内并非个例。

车企小订数据造假内幕曝光:300万换3万订单值吗?-有驾

最常见的是门店刷单。不少经销商为了完成KPI,或者抢爆款新车的资源配额,会自己垫钱下单。这种操作很隐蔽,经销商和销售先囤下小订名额和官方优惠,后续再转给真实顾客。齐鲁晚报网9月24日报道就提到,这种模式看似让车企拿到漂亮数据、销售获得营销筹码,实则暗藏风险。一旦车型市场反响不及预期,库存压力就会全部压给经销商。行业数据显示,超半数经销商长期面临销售压力,刷单行为无疑加剧了这种困境。

品牌直接操盘更简单。齐鲁晚报网的调查明确指出,无论是小订、大定还是锁单数据,均缺乏第三方机构监管,完全由车企自主公布,不存在技术或规则上的限制。还有黄牛参与其中,他们抢下订单后加价转售,尤其在爆款车身上很常见。但这种模式波动性极大,一旦市场供需平衡,黄牛就会恐慌性抛单,留下一堆无效订单。更关键的是,这些虚假订单会让车企误判市场需求,导致产能规划失衡。

车企小订数据造假内幕曝光:300万换3万订单值吗?-有驾

其实判断订单真假,有个特别实在的办法。孙少军说,车是大宗消费,再急着下单的消费者,也得进店看实车确认配置。盯紧门店进店量,再结合销售的回访邀约情况,真实订单比例基本就能摸个大概。这也是现在乘联会等数据方,更看重进店量而非订单数的原因。

说实话,比起虚假数据,真实订单的价值才更值得深究。我始终觉得,结果价值比形式更重要。小订数据原本是车企了解市场需求、调整生产计划的参考,真实数据能帮企业精准匹配产能,减少库存浪费。可造假数据只会误导决策,还会引发行业“数字通货膨胀”。齐鲁晚报网就曾对比过,各家车企公布的订单总量超5000万,而中汽协1-7月新能源汽车实际销量仅822万辆,差距悬殊。这种数据泡沫不仅迷惑消费者,还会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车企小订数据造假内幕曝光:300万换3万订单值吗?-有驾

真实案例更能说明问题。齐鲁晚报网报道过,某新品牌宣称预售订单超3万辆,但三个月后仅交付2000余辆,交付率不足7%,远低于行业30%-50%的平均折损率。短期的虚假火爆,终究会被交付数据戳穿。更可惜的是,造假花的三百万,要是投进研发能做不少事——比如优化智能驾驶算法,或者升级售后网点,这些实打实的投入才能真正留住消费者。头部车企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比亚迪8月单月销量达37.15万辆,靠的正是持续的技术迭代而非虚假宣传。

值得欣慰的是,行业正在整治这种乱象。2025年9月,工信部等六部门启动专项整治,明确要求车企接入国家汽车数据中心,实时上传订单生成、支付、退订、交付等环节数据,且需标注订单类型、定金金额等关键信息。不少专家也呼吁,通过比对上险量、完税数据来核实交付情况,对数据严重偏差的企业予以惩戒。这无疑给车企敲响了警钟:靠造假博眼球终究是短视行为,唯有诚信经营才能立足。

车企小订数据造假内幕曝光:300万换3万订单值吗?-有驾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823.2万辆和822万辆,同比增长态势良好。这样的市场规模,靠的是消费者对产品力的认可,而非虚假数据的堆砌。吉利控股集团前8个月累计销量149.5万台,平均每月约18.7万台,这也从侧面说明,某些品牌宣称的“数万小订”远超合理市场需求。毕竟消费者买车看的是品质和体验,不是冰冷的订单数字。

你买新车时会关注小订数据吗?如果发现心仪车型订单火爆但门店冷清,你会怎么核实真实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验。

#汽车#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