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商场地库,我真就跟个傻子似的,绕着一台仰望U8转了三圈,脑子有点宕机。
一百多万?
买个国产车?
这剧本是不是拿错了?
旁边的老哥估计看我没见过世面的样子,淡定地说:“首月交付就一千五百多台,卖得比一些进口豪车还好。”
我当时就一个感觉:世界真奇妙。
得了吧,咱都是过来人。
十来年前,你要说国产车,我脑子里蹦出来的就是那台神似保时捷的“保时泰”,还有各种长得像CR-V但开起来像拖拉机的SUV。
那时候买国产车,那不叫消费,那叫“为情怀充值”,还得是梁静茹给的勇气,生怕哪天在路上抛锚了,还得被朋友笑话半年。
那时候的国产车,就像个偏科生,除了价格便宜、配置给得足,其他的一概不及格。
核心的“三大件”?
别问,问就是三菱发动机、爱信变速箱,咱们就是个壳子裁缝。
这事儿吧,丢人,但也是没办法的办法,毕竟是从一穷二白起家,在泥潭里摸爬滚打,哪能一步登天。
可谁也没想到,新能源汽车这阵风,直接把桌子给掀了。
大家都不玩内燃机了,好家伙,赛道重置,所有人都光着脚回到了起跑线。
这时候你再看,剧情就开始不对劲了。
最逗的是什么?
是大众,那个当年把桑塔纳卖成神话、教我们怎么造车的师傅,前段时间竟然反过来灰溜溜地找小鹏买技术平台,奥迪也低头找了智己。
这感觉就像你家孩子天天打游戏,你骂了他十几年,结果他靠打游戏成了世界冠军,还回头教你怎么用电脑。
你说这上哪儿说理去?
当然,总有人嘴硬:“不就是冰箱彩电大沙发,有啥了不起的?”
你要是还这么想,那真就落后版本了。
国产车的智能座舱现在卷到一个什么程度?
已经不是你跟它说“打开空调”,它给你开空调那么简单了。
而是你说“我有点儿冷”,它会默默调高温度、打开座椅加热、再给你推荐一首温暖的歌。
这哪是车,这简直比我对象还懂我。
反观我那哥们的合资车,去年刚提的,三十多万,那个中控屏的反应速度,堪比我十年前用的诺基亚5310,点一下图标,它得思考半天人生。
这种体验上的落差,才是最致命的。
它让你觉得,你花的钱,好像没买到这个时代该有的东西。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国产车价格攀升问题了,而是价值的重新定义。
审美这块儿也翻身了。
以前我们总调侃某些国产车的设计师是“皮尺部”毕业的。
现在呢?
你看看马路上的极氪009、蔚来ET7,那科幻的造型,那独特的设计语言,完全不怵任何百万豪车。
我们终于有了自己的设计自信,不再是那个跟在别人屁股后面、畏畏缩缩的模仿者了。
所以,当理想L9卖到四十五万,当比亚迪仰望U8的定价直接冲进百万俱乐部,你别急着骂“智商税”。
先去试驾一下,感受一下那个能原地掉头的“坦克模式”,体验一下那个无图智驾。
这不是在为国产情怀买单,而是在为一个全新的、甚至更优的体验付费。
市场是最诚实的,那一千五百多位U8车主,总不能都是傻子吧?
这股风,甚至已经吹到了国外。
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了全球第一,这背后,新能源车是绝对的主力。
在德国街头看到比亚迪汉,在挪威看到小鹏P7,已经不算新闻了。
我们不再是只能卖低价车去亚非拉了,而是正儿八经地杀进了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的主场,跟他们掰手腕。
所以啊,别再用老黄历看人了。
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在变。
我们曾经看不上、觉得廉价的国产车,如今已经悄悄爬到了一个让我们需要踮起脚尖才能够到的地方。
下次换车,你会把它们放进你的备选清单里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