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 地球上每三辆摩托车里,就有一辆带着本田的“H”标志。 这个从东京郊外修车铺起家的品牌,去年光靠卖摩托就狂赚1775亿人民币,比自家造汽车的利润高了整整十倍。
今年5月22日,他们在印度工厂下线了第5亿辆摩托车,这意味着全球每16个人就拥有一辆本田摩托。
1946年的日本,战败后的废墟里还冒着硝烟。 一个叫本田宗一郎的穷铁匠儿子,把军队废弃的发电机改装成自行车引擎,推出了“本田A型”辅助动力车。 这玩意儿解决了老百姓出门的难题:烧油少、便宜、还特别扛造,一上市就被抢光。
三年后,真正的摩托车“Dream D-Type”诞生,98cc的四冲程发动机配链条传动,跑得比当时所有对手都快。 1951年,“E型 Dream”飙出80公里时速,成了日本第一辆能跑这么快的摩托。
本田的野心可不止日本。 1959年,他们拉着5辆赛车冲到英国曼岛TT大赛。 虽然没拿冠军,但那转速13000转的发动机直接吓懵欧洲人。
两年后,本田带着双顶置凸轮轴的RC162赛车杀回来,一口气包揽125cc和250cc组冠军。 欧洲车厂的垄断被砸得稀碎,全世界突然意识到:摩托车要变天了。
真正让对手绝望的是1969年的CB750。 这家伙塞进四缸发动机、碟刹、电子启动系统,73匹马力直接碾压同期车型。
美国人惊呼:“它让哈雷看起来像老古董! ”本田甚至悄悄研发这款车,直到发布时对手才反应过来,后来它被叫做“世界上第一辆真正的超级摩托”,还带火了美国的咖啡馆赛车文化。
本田最狠的招数是“本地化造车”。 1963年跑去比利时开第一家海外工厂,比丰田进欧美还早十多年。 在东南亚,他们推出弯梁车Super Cub:半自动离合器让家庭主妇都能轻松骑,省油耐用到农民拿它运粮食。
2017年,这车全球销量破1亿辆,吉尼斯认证“人类最畅销交通工具”。 越南人甚至说:“本田幼兽比村里的牛还多。 ”
到了印度,本田专攻踏板车Activa。 去年单在印度卖掉583万辆,占当地市场一半份额。 印度人通勤、送货、全家出行全靠它,工厂流水线三班倒都赶不上订单。
今年第5亿辆本田摩托就是辆印度造的Activa,古吉拉特邦工厂的工人举着“本土制造”标语庆祝时,本田宣布再砸7.5亿人民币扩建生产线,目标2027年把印度年产能怼到700万辆。
北美又是另一套玩法。 1975年推出的金翼旅行车,直接装上车载音响、电动风挡和水平对置六缸发动机。 美国人坐上去发现能听音乐、吹空调,忍不住喊:“这简直是带轮子的客厅! ”最新款金翼重417公斤,却配了汽车级安全气囊和倒车挡,卖到20多万人民币照样被抢购。
中国市场上本田玩得更复杂。 1980年代和重庆嘉陵合作造出JH70摩托,老百姓夸“闻到汽油味就能跑”。
1992年分拆成五羊本田和新大洲本田两家合资厂,但共售车型导致内斗不断。 今年开始彻底分家:五羊本田独卖PCX160、LEAD125燃油车,新大洲本田包揽电动版幼兽CUB E和DAX e。 广西流水线上的老师傅说:“以后一个店里不会再出现两家同款车。 ”
财务数据暴露了真相。 2024年本田摩托车业务收入1775亿人民币,营业利润率高达18.3%。 同集团汽车业务虽然收入是摩托的六倍,利润率却只有1.7%。 更夸张的是,摩托车部门6634亿日元利润占集团总利润54.3%,相当于每赚2块钱就有1块多是摩托贡献的。
76年里,本田摩托从战后废墟蹿到全球霸主。 37个工厂分布在23个国家,年产能超2000万辆。 东京总部的工程师至今保留着创始人信条:“技术必须让普通人受益。 ”现在经过印度古吉拉特邦工厂的人,总能听见新生产线测试的轰鸣,那里每90秒就有一辆摩托下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