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玻璃留印,新车主吐槽,官方回应改进

这几天,小米汽车的静电贴印子这事儿闹得挺大。你要说这算啥大事吗?其实真说不上有多大,但放在当下,尤其刚买了新车的车主心里,确实挺烦人的。咱们换位思考一下,辛辛苦苦下决心买台新车,原以为提车那一刻得喜气洋洋,结果前后挡风玻璃上赫然留下了“测试车”静电贴的印子,心情一下子就烂尾了。大家买新东西,尤其是这么贵的物件,谁不想图个完完整整、明明白白呢?

再说了,大家都知道,现在买个小米车已经是有点追新、追潮流的意思了,很多年轻人甚至为此头一次贷款买车,就是觉得这品牌新、有创新,想尝鲜。结果刚开门迎新,发现“标签”还没摘干净,这不搞心态嘛?这种感觉就像买了部全新的手机,结果背板上有上一波用户的指纹,虽然不影响用,但哪个心里能舒坦?

小米汽车玻璃留印,新车主吐槽,官方回应改进-有驾

这个事出来之后,小米的动作确实不慢。副总裁李肖爽、还有公关部的王化都下场解释,态度也算诚恳,说的也挺明白,说抽检新车,方便管理,贴了静电贴,车评审合格就揭了,没想到沾了点印,疏忽了,改进静电贴了,以后不会留痕,还专门道歉了。

问题来了,大家真的是这么容易满足的吗?既然道歉、改进了,后续你们还会不会有别的“小毛刺”?品控是个什么水平,你们自个心里清楚不?换句话说,这个静电贴的事只是把小米汽车从用户那里拉回了“细节待提升”的现实。真让我想起一句老话:魔鬼都藏在细节里。

咱们说到底,这事本身没啥技术含量,无非就是“静电贴用完要不留痕”,同行都能解决,凭什么小米却留下来呢?是造车经验还是心态还没完全转过弯?小米做手机出身,做事一向讲的是体验和创新,但汽车这种大复杂工程,讲究的是一环扣一环的流程,哪怕最不值一提的环节都可能搞砸一锅粥。你甭说,这类“低级错误”真不是泄愤两句能带过的。

用户为啥上火?气的到底是啥?表面上是静电贴这个小疏忽,但本质是怕一叶知秋。不怕小毛病,就怕你们对“瑕疵”没敬畏心、更不够警惕。买小米手机时候,上回都因为摄像头沾个灰、手机膜贴歪了发微博骂几句,现在换做十几万的车,别说一个印子,任何一处做得不妥,简单“抱歉”都不够看。大家吐槽,也是在给你免费上课,你要是觉得这点委屈都受不了,以后的路会不会走得更窄?

这里面还有个意思,小米回应够快,承担责任也挺硬气,但也有人说是不是团队有点“互联网思维”。这两年互联网大厂搞“用户反馈—危机公关—微博声明”的套路太熟了,讲大白话、上来就道歉、再甩一个解决方案,有时候确实能化解危机。但汽车圈这一套尤其是产品出厂的“品控病”,不能只靠态度在线来补课,得看你根本上有没有流程自查、有没有自我要求。否则,今天是静电贴,明天是不是换成别的“小事儿”?到时候可没每次都有人来买账了。

你再看看其他造车新势力,不论是谁,起步初期都难免磕碰,蔚来、理想、哪吒、零跑……遇到小瑕疵哪个没挨过骂?有的甩锅,有的冷处理,然后掉队,没卷过的产品都慢慢被用户抛弃了。小米显然不想重蹈覆辙,所以这次反应直接、渠道透明,不装死、不自恋、该认怂认怂,这点是对的。但认错不能成常规动作,失误还是得少有才行。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品控老掉链子?我觉得核心还是车企内部卷研发、卷营销,忽略了制造业最本质的东西——严谨。汽车不是p图能救、不是套路能蒙混过关的产品,大家拉出来遛的都是实打实的品质和细节。你网红营销再强,也救不了刮痕、异响、各种贴纸乱七八糟的毛病。用户对你要求本来就高,尤其首批用户都是小白鼠级别,不小心就被放大给全国看。小事情没重视,市场上的风评直接扣你一个“不靠谱”,到时候未必还有这么体面的现场应对机会。

说实话,小米造车正处在关键口碑期。官网宣传是“为发烧而生”,大家都盼着能杀出来一匹黑马,越是处在巅峰热度,越不能掉以轻心。老百姓尤其喜欢拿新品牌和特斯拉、比亚迪、大众这些老厂子做对比。人家能做到的,你做不到,归根结底,还是工厂管理、员工心态、品控理念有落差。其实国产车这几年最大进步就在于舍得投入狠抓细节,不折腾、不整虚的,才有希望长久。

说到底,这次静电贴的事,是个小“翻车”,但远称不上大翻车。小米车主在哪一刻最愤怒?其实就是被“随便应付”的背后轻慢劲儿刺激到了。新用户容易热情高涨,但也容易失望透顶——尤其是对“第一次”的仪式感。如果你有点职业敏感,这本该是上岗考核里最够细致的指标,却硬生生被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静电贴毁了仪式感。想想,小米的愿景不光是造一台中国的智能车,还有股互联网精神,要做“用户最信任的品牌”。那么,你们的细节够不够配得上理想呢?用户对你们宽容,更多也是给了一次信心接力,如何别辜负这种信任,才是大考验。

再往深处聊,其实这波还有个问题,小米玻璃印子事件凭啥就能刷屏?你看其他国产品牌,不少问题暴出来早已见怪不怪,是不是小米自带热搜体质?原因挺复杂。现在所有的国产消费品,不怕事不怕麻烦,最怕没人关注。什么都能上热榜,代表了大家对新势力品牌的热情和信心,也意味着更高的苛刻标准。谁让你是“小米”,背后期待值太高。从这个角度说,被监督其实是好事,被用户挑刺其实没啥大不了的。怕就怕你们“被表扬”了反而松懈,把曾经引以为傲的细节都扔到脑后。

反过来说,这次其实更多是个警钟。消费者能有多难伺候?其实要求不高——就是花钱买新车,啥标签残影全给我除净了,仪式感不能丢。品牌做大不怕摊事儿,就怕“麻木了”。谁没有搞砸的时候?但是认怂容易,根本改过难。你能从这次静电贴里汲取多少经验,对小米来说,恐怕比那条微博道歉重要得多。

回头看,小米汽车还在成长路上,这次事件虽然是小石子绊脚,但更是一次“小小尴尬”背后的自查。未来能走多远,能不能从卷营销转向卷口碑,本质上就看这些事你们能不能长记性。以后每一次出厂前,本就该自查自纠,别等别人来提意见,要会自己查自己。

最后想说一句话:企业和普通人一样,都要经常照照镜子。每一次犯错都是“变好”的机会,如果你老等着被用户拿放大镜照,才想着改进,那还不如干脆别出厂。造车不是好听的口号,不是品牌硬广,而是实打实的细节和责任。希望小米吸取教训,真的把“用心”落到每一处细节里,让用户从头到尾都满意,这才是正路。否则,“买热闹”变成“买翻车”,那可就麻烦大了。

小米汽车玻璃留印,新车主吐槽,官方回应改进-有驾
小米汽车玻璃留印,新车主吐槽,官方回应改进-有驾

人无完人,企业无满分,但最怕一点——就是你不把自己当回事儿。本来一件能用湿毛巾擦掉的“印子”,背后可能隐藏着一整个管理认知的优越感和懒惰劲头。小米要是能把静电贴的残影变成一种“警醒”,愿意主动修炼细节,那这次翻车就是“翻成长”。但如果只是危机来了赶紧擦屁股,风头过去一切照旧,那以后毛病只会层出不穷。

说到底,一片静电贴的印子,翻来覆去,不见得多大个新闻——但却足以埋下一道品牌成长的分水岭。拉开和同行的距离,有时候就是从“谁能更把小事当大事”开始的。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本报道严格遵守新闻伦理,倡导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如有内容争议,请依法提供证据以便核查。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