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雄安新区传来一个消息,说京雄高速公路河北段装上了一套非常厉害的“大模型体系”,正式开始工作了。
很多人一听可能有点蒙,啥叫“大模型”?
跟我们开车有啥关系?
简单来说,就是给这条高速公路安装了一个超级智能的“大脑”,让这条路变得会看、会想、会说话,彻底改变了我们对高速公路的传统印象。
咱们先说说以前的高速公路是啥样的。
基本上就是一条路,配上一些摄像头和收费站。
路上要是出了事,比如两车追尾了,或者有东西掉路上了,得靠路过的人打电话报警,或者等巡逻的交警正好看到。
然后,指挥中心再根据收到的消息派人去处理。
这个过程,行话叫“被动响应”,说白了就是问题不发生,路自己是不知道的,只能等别人告诉它。
这种方式有延迟,有时候一个小事故,因为处理不及时,就可能堵成一条长龙。
现在京雄高速河北段搞的这套新系统,就是要把这个模式反过来,变成“主动发现、智能决策”。
这个新上线的“大脑”,能通过遍布整条公路的各种高科技设备,自己去发现问题,甚至能提前预判可能发生的危险,然后自动想出最好的解决办法。
它不再是一条冷冰冰的路,更像是一个全天二十四小时不休息的智能管家。
为了展示这个“大脑”到底有多厉害,他们在系统上线那天还搞了一场实地演练。
一队车,有大卡车,有小轿车,还有商务车,混在一起开上高速。
特别的是,这里面既有司机正常开的车,也有不需要人开的自动驾驶车。
演练的科目都挺有挑战性,比如模拟旁边车道突然有车要并线,或者整个车队需要在高速上自动完成变道。
整个过程非常顺畅,就像是排练过无数次的表演,人和车、车和路配合得天衣无缝。
清华大学的姚丹亚教授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他举了一个我们每个人开车都遇到过的例子——从匝道汇入主路。
这绝对是个技术活,也是个心理活。
我们得一边控制车速,一边扭头看后视镜,估算主路上飞驰而过的车有多快,离我们有多远,能不能找到一个安全的空隙插进去。
心里一紧张,油门踩得不是轻了就是重了,特别容易出危险。
现在有了这个智慧的路,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路边安装的各种传感器,就像是无数双眼睛,把主路上的车流情况看得一清二楚,数据实时传给“大脑”。
这个“大脑”会立刻计算出,主路上哪辆车后面有个多大的空当,你用什么样的速度开过去,就能正好、安全、平稳地汇进去。
然后,它会把这个“最优解”直接发给你的车。
如果是自动驾驶车,车就自己执行了;如果是人开的车,也会在屏幕上给你最清晰的提示。
这感觉,就像是请了个顶级的驾驶教练坐在副驾,手把手教你怎么开,安全感和顺畅感都大大提升。
大家肯定好奇,这条路到底有什么神通广大的地方?
它的秘密武器,就藏在那些不起眼的设备里。
京雄高速河北段是河北省第一条同时拿到“车路测试双认证”的高速公路,意思是不仅聪明的车能在这儿跑,这条路本身也被认证为一条“智慧的路”。
为了做到这一点,路上可以说是“武装到了牙齿”。
平均每400米,就装了一台人工智能相机,它不是普通的监控,而是能识别出路上的是什么车、车速多少、有没有违规行为的“火眼金睛”。
每800米,还有一台能360度旋转的摄像机,像个高塔上的哨兵,视野覆盖范围更广。
除了看得见,它还能“听”得清,靠的是雷达,就算是大雾天或者下大雨,雷达也能穿透这些障碍,感知到路况。
这么多设备收集到的信息,怎么才能快速处理呢?
这就用到了另一个关键技术,叫“边缘计算”。
以前我们常听“云计算”,就是把数据传到很远的云端服务器去计算。
但对于高速公路来说,零点几秒的延迟都可能关系到生命安全。
边缘计算,就好比是在路边建了无数个小型的处理站,信息刚一产生,就在“本地”被立刻分析处理了,几乎没有延迟。
这样一来,“人、车、路、云”就形成了一个高效的信息网。
你开车在路上,不再是孤零零的,而是和整条路、路上的其他车、远方的指挥中心,时刻保持着信息互通。
那么,这套听起来很厉害的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呢?
在正式上线之前,它已经试运行了一段时间,效果非常显著。
首先是安全方面,比如高速公路施工,以前主要靠安全员在现场盯着,难免有疏忽。
现在,这个智能“大脑”可以24小时无休地“监工”。
哪个工人没戴安全帽,哪个反光锥筒摆放不合规,系统都能在第一时间识别出来,准确率高达95%以上,并立刻发出警报。
这就等于给施工现场上了一道看不见的安全网,把很多事故苗头消灭在了萌芽状态。
其次是在提高效率和维护公平上。
高速逃费一直是管理上的一个难题,有些司机会用跟车、假冒等手段来钻空子。
过去查这些行为,主要靠人工一遍遍地看监控录像,不仅累,而且效率低,很容易看漏。
现在,智能稽核系统上场,它能自动比对车辆的入口信息、出口信息和车辆图像,任何猫腻都逃不过它的眼睛。
这么一来,稽核的效率比原来人工筛查提升了1.5倍还多。
这不仅是为国家挽回了损失,更是维护了对绝大多数遵守规则的司机的公平。
百度智能云的负责人左志霞女士用一句话总结了这套系统的核心,就是实现了从“感知”到“决策”,再到“执行”和“反馈”的全流程智能化闭环。
也就是说,它能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想出办法,自己去执行,最后还能检查一下效果怎么样,形成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循环。
这让高速公路在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都有了质的飞跃。
京雄高速的这次智能化升级,不仅仅是一条路的改变。
它是雄安这座“未来之城”建设的一个生动例子,展示了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应该是什么样子。
更重要的是,这套技术已经被验证是成熟的,具备了向全国其他地方推广和复制的能力。
这意味着,今天在京雄高速上实现的这一切,在不远的将来,很可能会成为我们国家高速公路的标配。
到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出行都会因此变得更加安全、顺畅和舒心。
这背后,体现的是我们国家在建设交通强国方面的决心和实力,也是科技发展给我们普通人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