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那个成都天府发生的车祸视频,真是心头一紧,事故现场惨烈得让人不寒而栗。新闻里说,涉事车辆大部分都是自动挡,出现失控的情况。于是我突然想,是不是我明年换车还得考虑回手动挡了?我开了二十多年车,手动挡一直没断过,虽然现在不少朋友换了自动挡,说方便、省心,但这事儿一琢磨,感觉自动挡的便捷背后,反而可能埋了点安全隐患。
说到这里,先说我那天小意外吧。那天晚上,和同事小张出去吃饭,开车时居然一时脑子短路,把油门当成刹车踩了——没打错,我都觉得自己要怀疑人生了。好在那条路刚好没车,我踩下离合赶紧推回空档,才没酿成大祸。我跟同乘人说这事时,他们脸色煞白,说你这开车脑子咋那么短路啊。说实话,这时候我反倒觉得,手动挡让我更快察觉不对劲,那脚感和换挡动作给了我更多的反应空间。这个反应空间我觉得是自动挡没法给的。
至于为什么油门错成刹车这事会发生?我自己琢磨,是不是常年用自动挡后,脚感变差了?自动挡在车速和换挡逻辑上都帮我们承担了不少判断,我这次的错误,也许正是精神不集中或者注意力没放到驾驶上,这在手动挡上反而会更快被警醒,因为你必须自己去踩离合、换挡,哪怕是堵车时的频繁操作,也让大脑维持活跃。所以我觉得自动挡车司机的安全感,某种程度上是靠机制养大了的不良惯。
我还记得修理厂的老李跟我说,自动挡车维修看上去简单,但传感器和电脑系统多了,坏了拆修也麻烦,且故障率虽然低,但一旦出现往往比手动挡麻烦得多。老李说他见过不少半自动档卡住变速箱进水,修起来比修发动机还费事。但我想,这段先按下不表,只是感觉在供应链和售后角度也很有意思。毕竟现在汽车电子化日益加深,手动挡变成了少数派。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发现自己买车时花的钱都在动力配置和安全套件上,像车道保持辅助、自动紧急制动,倒是没怎么注意档位类型——真是有点儿走了眼。其实同价位的车,自动挡版本经常贵个两三千甚至五六千,日常使用成本则见仁见智。比如我朋友,他开着同款自动挡,油耗比我多了大约0.3升每百公里,长跑下来加起来也是挺多钱,虽说不确定,但我估算一年差不多要多花1000块油钱左右。
谈到车祸那事,网友有说跟车没啥大关系,开车人精神放不集中是关键,我同意。但我又想,如果车辆设计降低了司机的互动和警觉,会不会反倒增加犯错机会?我自己也承认,刚才说手动挡绝对更安全,有点大。现实是,每个人的惯和精神状态才是核心,车辆只是工具。我曾看到一篇研究,说自动挡司机在闯转弯或者停车时的注意力分散次数比手动挡高,原因是没有频繁操作让他们保持清醒。
说起精神集中,这几个月我开始刻意挑晚上十点之前回家。年纪越来越大,说实话我受不了熬夜开车精神差的感觉。最近一次深夜回来,朋友打电话追问司机,你状态咋样?我还真不能糊弄过去。跟他说:十点以后我开车比中还难稳。他说:你懂了,跟我差不多。有时候你就是得给自己设个底线,不然真出事谁都帮不了。
换手动挡,对我来说不光是换档杆那么简单,是重新开启全神贯注驾驶的心态调整。有人可能会问,这种切换适合所有人吗?我觉得不一定,年轻人精力旺盛,自动挡省事;中老年人自觉性强,手动挡或许能让精神更集中。你们怎么看?有人尝试过回手动挡的?开车真是越听越复杂。
突然想到,自动挡的半隐藏门把手设计越来越多,我一度觉得很酷。但是同乘朋友吐槽,说这设计一有事不好紧急逃生。这种看似炫酷的设计,安全上可能是个隐患。买车这点上,我这回真打算从底层细节考量,安全第一,别整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说起自动和手动的研发流程,感觉特像是在做一道厨房菜。自动挡就是复杂的调味汁,用各种高科技配料调和,既要好看也要易入口;而手动挡类似传统老火靓汤,简单却能吃出原汁原味。供应链也是如此,自动挡多出很多电子传感器供应商,像给锅底加了层专门配料。但多料也意味着故障点上升,研发环节必须盯紧才能避免做坏菜。
有人会说,科技进步总要尝试新玩意,这没错。但你有没有想过,当驾驶变成坐着被车带的事情时,我们对车的掌控感会不会被悄悄削弱,随之而来的安全意识是不是也在下降?这段我没细想过,纯属猜测。
其实回过头看,事故发生的根本还是开车的人——怎么保障他们的精神状态和应对突发的能力,才是汽车安全的底层关键。车子再高级,依赖一个精神不集中的人,还是危险。
那你们开车时最怕哪种情况?我最怕夜里遇到突发坏车,好几次都得靠路边修理摊的小哥救场,他说:这种事儿没法急,心急没用。挺有哲理的,不是吗?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