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车企的现金储备情况,大家可能没太关注,但它其实挺直观的。上汽集团手里甩出个2100多亿的数字,够牛了吧?这个是我看到的行业榜单里,官方披露的最新数据。然后你比对一下一线互联网巨头,比如小米,算算也差不多1400多亿。再往后,理想集团大概在800亿上下。这个数怎么算的?我也不好说,估计没少被外部财务报表甩出来的数字误导。反正我觉得,用这个财务储备金来比谁更牛,挺直观。
为什么我突然想到这个?从研发到供应链,资金是关键。上汽这么大个车企,能有这个钱,说明它后面有财务支撑,能拼几年。可是你说,小米也是互联网企业转型做车,显示出它们在资金上的自信。消息说,去年小米大会,雷总说了,公司现金流稳健,能砸几个亿搞研发。很有趣的是,既然他敢这么说,说明手里其实还是蛮有底气。
再说理想集团,那是专注于新能源的玩家,也挺值一提。它毕竟是新兴力量,但已攒到800亿的现金,还是很有底气去赌未来。你理想最近还搞了几款新车,比如理想L9和L8。这里面也看出他们在培养用户和加码研发上的投入。
而我个人猜测——没细想过——这个现金多,可能除了左右品牌的战略之外,还是在应对供应链博弈。你知道,汽车行业的零部件短缺,就像整个产业链打流,谁手里钱多,谁能换取更优质的零部件保证品控。资金充足,自然能多拿点关键零件的话语权。但我也觉得,这个思路有点大,有时候大公司的钱不一定都用在研发上,也可能都在打理坑洼。比如平时调节现金流、还债,或是为了应对政策变动。
提到供应链,记得去年我翻了个笔记——一线车企的供应链成本,占到整车成本的30%到40%,这还算低的。没细想过,这个比例如果变高,公司现金自然少不了压力,支付供应商的账期、拉长应付账款,都是资金周转的办法。反正我觉得,上汽的资金实力,意味着它可以在关键零件采购上抢占先手,比如芯片和原材料。
说到研发,不能不提给我点提示的另一件事:去年我还听到一位零部件厂的销售笑问我,你们那边研发经费花得还少不?我们这边都快打了折,心都在加快新技术。这个压力其实挺明显——市场新技术层出不穷,像自动驾驶、车载智能,还有燃料电池、新材料……研究经费堆出去,现金储备当然要够。
也有人会说:这都是数字,真正的实力还得看未来。咋说呢,实际消费端的反映就是他们能不能把这些技术变为卖点。但我觉得,从供应链和研发流程上讲,钱多的优势很明显——能保证产品稳定,研发投入也能烧得起。不过这里也得承认,有时候钱多还不一定有用,尤其是当行业变革快到你都应付不过来时。
关于新车方面,北京现代推出的EO羿欧,价格在11.98到14.09万,核心卖点是安全、舒适、长续航。我刚才还翻了下它的官宣参数,感觉挺用心的,但跟其他同价位对比——比如长安UNI T、吉客的某些车型——差别在哪里?就实操差别,实际上也就两个字:水准。比如它的75%高强度钢+铝合金笼式车身算是硬核,安全耐久性高,但你在路上开时,几公里就能真切感觉到车子是不是硬朗。
这车的续航真得让我印象深刻。估算一下,88kWh的三元锂电池,以CLTC标准,续航在722公里。这个数字,跟我开过的几辆车相比,算是挺长的。你可能会问:在真实环境下会不会少点?嗯,我觉得大概会少个20-30%,主要是受载重、驾驶惯和空调用电影响。上次我朋友试驾说,只要不激烈操控,基本能跑个600多公里。这个数字,放在城市大部分家庭日常通勤和周末出游,基本上够了。
再说续航之外的细节。它支持18分钟充到80%的快充,能把电量从10%充到80%。这点挺实在,尤其对于天天忙碌的家庭用户,遇到临时用电,快充提供了保障。不过我脸上总带点嫌麻烦表情:你会不会觉得天天跑去充电桩挺烦?毕竟高速充电虽然快,但也要看充电桩的密度和布局。
我还注意到那两块智能配置。比如配的科学技术感的AR-HUD投射,能在前挡玻璃上投出导航、车况信息。这玩意儿,我觉得意义大归大,但操作起来有点像科幻片——尤其晨起对着蓝牙设备调试总忍不住想:要不就用手机屏幕直接显示。确实是未来车载信息交互的方向。
我还挺喜欢那个零重力座椅。想象一下,长途驾驶时,腰部舒适度提升了不少。但你问我:这东西是不是多用点钱?可能吧。毕竟,体验感拉满,用户愿意多掏点钱。
这车里还装配了V2L外放电功能,支持3.3kW的外放,露营时能用电到飞起。试想,在偏远的郊野,没电,无聊的时候,拿个手机、咖啡机放出去一会儿,感觉生活的乐趣又多了点。这个细节其实挺打动我——虽然在某个角度看,是噱头。
至于空间表现:4615x1875x1660mm的车身尺寸,轴距2750mm,带来宽敞的后排腿部空间。这点我也试过,后排坐两人都够宽敞,但我发现,如果非得同行三人——比如我弟弟,个子173cm,就会觉得稍微局促点。考虑到家庭用车的场景,空间够用就行,没必要非要豪华到站起来想买个别的。
它的智能科技也挺有新鲜感,比如那块6.5mm黑边的超薄一体屏、支持连续20秒免唤醒对话,还能实时显示导航和充电站啥的。这个场景感挺劲爆。要我说,真正难的是,这些黑科技还能不能用得顺手——很多科技新车,总遇到操作不顺,反而添了麻烦。
不管怎么说,咱们可以简单猜测——这车的研发成本,是不是比它的售价还虚高?我觉得,可能性不大。毕竟,制造一个安全、舒适、续航长的车,成本都得一部分反映在售价里面。至于资金储备,这或许也是上汽的底气。
而核心问题是——这车能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用户买不买账?我觉得,还得看它的实际体验和售后服务,这才是真正的核心。
你觉得,未来的家庭纯电SUV,会变成什么模样?
或者说,像EO羿欧这样有点科技感、实用的款式,会不会成为新宠?又或者,还是传统那一套价格一定是核心——我自己都还没摸透。
(这段先按下不表)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