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名改一改,销量飙上天”,这个设想,怎么看怎么有点玄乎吧。
但偏偏每隔一阵,关于小鹏汽车这个名字是不是太接地气、是不是太“土味”的讨论又被抛出来,好像只要换个名字,明天就能变身爆款,把马斯克都晾一边。
真有那么神?还是咱们又一次给梦想加了戏?
问题远没表面看得那么简单。
想想都觉得讽刺,一个本该靠技术、产品、服务去拼高下的行业,却拿名字当救命稻草,说改名能治销量,和“风水转运”有啥分别么。
但很多人还真的挺认真,有的在网上支招:“干脆叫‘Xpeng’,英文名多洋气!”、“改成‘极鹏’、‘跃航’、‘腾橙’不香吗?”感觉下一个就快投票改名了。
气氛上头,可道理呢?
先唠点小八卦。
何小鹏当初其实更想叫“橙子汽车”,结果注册晚了一步,商标没拿到——这事儿咱普通人遇上也闹心。
最后用了自己的名字打天下,说实话,这种操作并不稀奇。
世界上多少品牌就是老板名+制造业,像丰田、福特、奔驰,说洋气也行,说现实也罢,背后都是几十年死磕出的信誉。
难道成绩和颜面真是同源?
但街头巷尾聊起“小鹏”,硬说是名字挡了路,不如直面现实:现在新能源车的竞争,和名字八竿子打不着。
别的不说,隔壁的大众,英文名直接叫“People’s Car”——大众汽车,够接地气吧,人家是世界销量王。
丰田,光听名完全没有未来感,但一辆普拉多出场就能助阵无数猛男梦想。
这些年头沉淀下来的成就,全靠产品。
你见过宝马因为名字太土要改叫“波尔马”来讨好年轻人的吗?
笑话。
网上有句话很扎心:讨好型改名,充其量安慰了老板自己的焦虑。
其实舆论老劝小鹏改名,暴露了中国车圈某种“身份焦虑”和“自我矮化”的惯性。
有那么一小撮“舶来品崇拜者”,总以为洋气才有面子、只有外国货才高大上。
但真要把小鹏改成“PENG MOTORS”,难道就立刻变成了特斯拉?
早就不是那年月了,现在的消费者越来越会看门道,什么高大上的包装反倒让人起疑。
说到底,改名当捷径这想法,还真反映了今年不少新锐品牌焦头烂额的心理。
销量一掉、口碑一滑坡,团队里脑补战略的人就多了:是营销不够嗨?是传播不够酷?是不是名字太“土”?
但真把产品拆开看看,大毛病往往是“智能”噱头与实际体验落差巨大、服务跟不上、价格不贴心。
啥?咱买车就为了有面子?不想靠谱开两年?
中国电动车行业眼下就像超级擂台,谁都站得上来,但能站到最后的,那才是真硬茬。
何小鹏估计半夜都睡不踏实,淘汰赛只会越来越惨烈。
前有特斯拉举着降价大旗横冲直撞,后有比亚迪、一众“新势力”卷生卷死,谁也不敢保证哪天不会自己变成昨日黄花。
你看,去年风头最盛的特斯拉,今年也开始有些底气不足,各种传闻乱飞,这行业“卷”的程度堪比直播带货界。
一不小心,今天的“网红车”明天就变成“库存车”,谁都不想上热搜变成反面教材。
前几年互联网基因满天飞,大家都追逐智能化旗舰车,云端操控、AI语音,搞得像科幻片。
可上市后现实一盆冷水:电池续航实际缩水,操作卡顿,听说语音导航还分不清“回家”和“开机”。
用户体验那是真实——一句话没说完,“滴滴”报错,主打一个气人。
可不是光靠名字撑起来的呀。
其实整个大盘摆在那里,小鹏去年财报里营收翻了一倍多,听起来风光无限。
但你要细抠,这一半功劳是规模效应带的,是真卖得好吗?还是只跑量没利润?这事儿没人敢打包票。
说什么“品牌起飞”,但品牌资产这事儿,不是挂个新牌号立刻加Buff,而是日积月累的消费满意度筑起来的。
全网传“改个名字能拯救销量”,和那些“转发锦鲤保收益”、“穿幸运色衣服中500万”差不多,都指望虚无缥缈的一道闪电。
在中国车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用户已经被训练出火眼金睛——买车讲究的不是面子,而是路上开的安心、省心。
买菜接娃稳不稳、出远门续航扎不扎实,售后服务能不能及时,才是真刀真枪的考验。
谁会劝家人“买这个,因为名字洋气”?
还真没听说过。
也许有朋友会说,新品牌肯定得有一个年轻化、个性化的标签。
讲真,这玩意儿也就助助势,真要长线发展,还是拼技术。
不然你看,“理想”、“蔚来”、“哪吒”这种带浓重中国味道的名字,销量可没输给哪个英文缩写。
一水儿的“NEXEON、HYPER、MIXEON”,你记得几个?
最终还不是熟悉的声音桩口令最顺耳。
有趣的是,何小鹏和马斯克这对菜鸡互啄的互联网场面,也见证了这行业竞争升级。
从互相嘲讽“抢技术”、“蹭热度”,变成了“隔空致敬”、“尊重彼此”,其实倒反映出一个现象:
中国车企已经不满足于做门外汉追随者,而是尝试着和国际巨头平起平坐。
但这条路很漫长。
老实讲,盲目模仿外来品牌也许能混个自信短暂,攒下的“种子选手”身份,最终还得靠自主创新落地。
在我看来,这波“劝改名”热潮,更多是行业浮躁下的无能狂吠——毕竟真有本事的企业,根本不会被名字困住手脚。
老干妈、五粮液哪个名字走国际审美路线?
人家照样卖爆全世界。
想当年苹果差点叫“麦金塔”,这名字听着咋样?
但真凭实力打天下,叫什么都行,没人会计较。
大家关心的,只是谁家“牙膏味”少、谁家“踩雷率”低。
对消费者来说,买车不是买Logo,也不是买单纯的“个性傍身”,而是买一种解决方案。
出门代步,托付安全,陪伴家人。
这份体验,得靠实打实的产品力、靠谱的服务团队、透明的价格体系,不是名片上的一行英文字母解决得了。
当下这波焦虑,看似针对名字,实则品牌心态失衡、行业残酷竞争触发了大家的情绪波动罢了。
说到底,小鹏汽车想要逆袭,不如把时间和资源扎实砸在产品上。
与其花冤枉钱重新注册商标、搭建新品牌形象,不如让科技落地感强点,车主体验友好些,用户口碑裂变了,销量它自然会涨。
市场不会因为你叫什么就手软,真刀实枪,没人惯着。
话说回来,要是改个名字销量真的能暴涨,那奔驰、奥迪、宝马老师傅们都该头一个改。
不见得吧,谁会没事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呢?
这时候就得明白一句大实话:
名字只是一只漂亮的壳子,撑不住内容再精美都是空心菜,撑得住才是香饽饽。
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进入淘汰大战,只有脚下留有泥巴的企业,才能一步一个脚印活下来。
有时候的确得承认,现代人买东西难免有点“颜控”,但归根结底,钱包投票的时候,大家真只看“能不能用”“靠不靠谱”。
名气和气质,不是改名而是拼来的。
这事儿,不信走着瞧。
要我说,小鹏如果真铁了心要干大事,下次新闻最好不是啥新名字上线,而是业界叫好的新功能。
或许只有这样,车主和路人才会打心底记住这个品牌,愿意为它喝彩。
不然,任你改成“超跑之王”、销量依然原地不动,那就真的尴尬得很了。
真要讨论,大家怎么看?
会因为名字“洋气”就喜欢一款车吗?
留言分(xian)享(che)吧——你怎么看待车名和产品力的关系?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