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会儿刷朋友圈,一哥们儿发了个段子:“比亚迪卖一辆车,长城赚一顿火锅钱,吉利呢?刚够付个锅底。”底下笑成一片,可你细品,这事儿还真不全是玩笑。
2025上半年刚过完,国内车市这盘棋,基本就是比亚迪、吉利、长城三家在掰手腕。数据不会骗人——比亚迪一口气干出214.6万辆销量,同比增长33%,这数字什么概念?相当于半个吉利加半个长城捆一块儿还没它多。吉利也不赖,140.92万辆,同比猛增47%,看着挺猛,但仔细一看,单车利润只有6600块,比去年掉了快一半。长城呢?56.89万辆,增速慢悠悠的2.52%,可人家单车净赚1.11万,三家里头最能“割韭菜”的主儿。
你说谁强谁弱?光看销量,比亚迪是真·断层王者。人家上半年营收三千七百多个亿,净利润一百五十多亿,听着就吓人。但有意思的是,虽然赚得多,增速却不如从前了。去年这时候净利还涨24%,今年掉到13.79%,说明啥?卷得狠啊!为了抢市场,价格战打得飞起,新车一款接一款往外扔,宣传费用哗哗地烧,利润自然被稀释。
吉利这边更典型,电动化玩得猛,新能源卖了72.5万辆,同比翻倍还拐弯,中国市场新能源占比干到了55.9%。听着风光,可为啥利润反着走?财报写得明白:投入太大。新品牌、新技术、新渠道全在砸钱,短期来看,账面上好看的是销量,不是钱袋子。
反观长城,走得是另一条路。人家不追着销量榜跑,反而悄悄搞起了“高利润模式”。哪怕整体销量拼不过前两位,但每一台车出去都能稳稳赚一笔。尤其是海外市场,卖了近20万辆,几乎和去年持平,没像吉利那样出口下滑8%。而且你看它的产品节奏,坦克系列、哈弗枭龙这些,主打一个“贵点也值”,用户愿意为溢价买单。
说到出海,这才是重头戏。比亚迪海外卖了46万多辆,同比暴涨132%!泰国厂、乌兹别克斯坦厂已经开干,匈牙利基地也在路上,明显是要把中国电动车铺到全球去的架势。吉利虽然国内猛,但海外出口跌了,新能源出海倒是涨了146%,说明转型方向没错,只是节奏踩得有点偏。
现在整个行业都在变天。以前是“能造出来就行”,现在是“能不能赚钱才算本事”。乘联会的数据摆在这儿:今年上半年汽车行业平均单车利润涨到了1.6万,比去年还高。可为啥有些车企反而越卖越亏?说白了,还是内卷太狠。大家都在拼配置、拼智驾、拼颜值,结果价格越压越低,成本却下不来。
未来几年,谁能从“卖车”转向“卖品牌”,谁才真正立得住。比亚迪已经在用技术讲故事,长城靠差异化产品撑腰,吉利则在补海外短板。三国杀还在继续,胜负远没到盖章的时候。
别看现在销量榜上差距悬殊,真要论谁能活得久、走得远,还得看谁能把“流量”变成“留量”,把“便宜”变成“值当”。毕竟,车市这场马拉松,冲线的从来不是起步最快的那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