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并不起眼的芯片生产商,却突然成了全球汽车行业的“命运推手”,你是不是也觉得不可思议?这并不是科幻小说,而是当前真实的国际经济动向缩影。位于荷兰的晶片制造商安世半导体,近期行为真可谓是掀起了全球汽车行业的腥风血雨。
10月26日,安世半导体突然宣布停止向其中国工厂供应晶圆。表面上看,这只是一次普通的商业调整,但内行人都知道,全球超过八成的车规级功率芯片都出自安世半导体,这家百年企业始终握着车企的命脉。而它突然翻脸不认人,可不仅仅是商业运作那么简单。
事情的来龙去脉要从一个月前说起。当时,荷兰政府以“防止技术外流”为由援引1952年的一条老规章,强行接管了安世半导体,而中国商务部迅速反击,禁止相关产品出口。这波操作就像是全球芯片供应链上的两位玩家连打出一套组合拳,直接击中了国际汽车行业的软肋。
刹车、油门、电源,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零件,背后却是汽车正常运转的命门。没了这些芯片,汽车厂商的生产线就得喝一壶。本田汽车墨西哥的生产基地,年产20万辆的工厂,如今已经宣布停工;日产的芯片库存只能支撑到11月初,随时面临完全断供;欧洲一些车企更是警告,停产只剩“几天可撑”。你听着都替他们捏一把汗!
老牌汽车厂商们慌慌张张,亏损数字分分钟以“千万”为单位跳动。而就在人们的目光聚焦大公司如何自救时,你有没有发现这场供应链地震中,中国车企居然悄无声息地冲击欧洲市场?比亚迪的欧洲销量增长接近4倍,奇瑞的欧萌达和捷途更是飙升5倍。就在欧美巨头慌着“找芯片”时,中国车开始逐步蚕食市场份额,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的市场争夺战。
分析这场风波的幕后推手,荷兰政府的操作简直能做成商业案例。作为一家公司,安世半导体的身世原本就很离奇:它曾是飞利浦的一部分,经过几波改头换面,最终在2019年被中国企业闻泰科技收购,如今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中资企业”。而荷兰政府这次强行接管,给出的理由是防止技术外流到中国,令人不禁怀疑,此举背后是否有更深的国际博弈在操控?毕竟,美国对欧洲芯片产业的压力早已不是秘密,用“巧合”来敷衍实在难以服众。
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种“操作”请来的可能是“自找麻烦”。安世半导体在中国的工厂占据整个生产体系70%的产能,中国的出口管制直接把这70%锁死,剩下的30%,根本无法满足欧洲车企吐出的“芯片饥渴”。这不,奔驰的CEO都已经满世界飞,生怕自己的汽车生产线断炊。中国商务部顺势表态,这些被锁产能只在国内销售,还得用人民币支付。看上去风淡云轻的一句话,实则一记扎实重拳,把对方打了个一时缓不过劲儿。
如今来看,荷兰政府的误判让全球芯片产业链的脆弱性暴露无遗。没了稳定供应,汽车工厂、制造业无法正常运转,甚至恐有更大范围的经济连锁反应。车企们正在瘫痪的边缘苦苦挣扎,一些找到了替代方案,而另一些只能祈祷市场奇迹。更有甚者,为了自救,开始全世界“找补货”,只求生产线别因断供彻底停摆。
那么这场芯片危机到底意味什么?荷兰政府是否真能“护住”技术,又是否评估过自己无法掌控中国庞大产能布局的后果?现在看来,他们对安世半导体生产结构的现状了解得远远不足;而中国汽车借此机会风头正劲,这似乎已经给产业链斗争画下了一个迷人的注解:不可或缺的芯片,只要中国掌握生产,就永远都有得打一场筹码战。
这场发生在微观经济里的风波,实际上折射了深层次的国际经济较量。未来,全球各国势必举起“自我供应”的大旗,重塑规则,划清势力范围。问题是,多国自主规划芯片生产,又是否真的能绕开国际合作的必然性?全球化的脚步未必回得去,争执不断的同时,各方能否冷静地承认:一根半导体小芯片,连接的其实是整个世界的利益。你又怎么看呢?会不会有可能有一天我们自己手中的智能设备都受制于人?这场博弈,究竟有没有双赢的可能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