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车库里,灯光比电影里的审讯室还克制。几辆新款BBA,一字摆开,前脸像是某种风格不明的当代雕塑。到了宝马这边,“双肾”格栅快占满了整个脸,都可以直接用来刷洗车库地板了。奔驰的星辉拼命密集,好似贴上了一层高仿瓷砖。奥迪的头灯依旧在秀科技,造型却逐渐变得臃肿和疲惫。如果有人在凌晨两点突然闯进来,看见这阵仗,说不定会以为这是哪个刚失恋的设计师趁夜自我放飞,把所有符号往车头一通猛砸——“生怕没人认出牌子。”
罗永浩来了,一句话破防。这几家豪门,被他送了个定制礼物——“晶”字。不是赠勋章,是当着全国人民的面扎的针,还是带点调侃:“血盆大口、猪鼻子、下巴脱臼”。这不是煽动民族情绪,是对工业设计的抗议。老罗标志性的大嗓门背后,其实是冷静的专业。他这个人,嘴上有火,心里有理。踩痛点这事,他很少失手。
有人说他是为了流量蹭热点,但你要真去查查记录,这哥们当年带锤子手机领奖的时候,德国设计圈都得给他递茶;几个国际大奖,红点、iF、IDEA,能拿的基本都拿过。那种站在领奖台上的底气,不是闹着玩的。他怼BBA设计是有背景知识的,看穿的不只是“丑”,而是那种曾经引领时代,现在却被符号病吞噬的堕落。
这事,也不是突然爆发。其实大趋势早就在那里,只不过这次有个人敢敲锣打鼓地说出来。你去看评论区,很多“宝马奔驰奥迪十年车主”,嘴里不说,手指头已经点了个赞。大家都在等一句话,把积压已久的审美焦虑说到底。
汽车圈和互联网一样,不讲逻辑就容易迷路。BBA的设计师也不是第二天突然变傻了,他们的压力其实来自多方。你没发现吗?“现在做车越来越像做Logo。”品牌符号越大、越多,越能满足管理层的“安全感”。毕竟,万一客户不记得自己是德国产的怎么办?于是,车头变得肥大,线条浮夸。比例、质感这些过去的德国骄傲,被“辨识度”按在地上摩擦。
这里插个冷知识。靠符号打脸的,都是在准备防御,而不是进攻。BBA最近的日子有点丧。奔驰上半年利润直接腰斩,裁员3万名。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跌跌不休,电动EQ系列月销只有几百台,连新势力的零头都不够看。他们也知道问题严重,拼命改名,拉上字节跳动、Momenta,试图搞点智能座舱、智驾系统的“欧洲风味”。其实,就是自己搞不定,只能靠中国伙伴救命。
厂家自嘲归厂家,现实却露出冷峻锋利的一面。燃油车时代的发动机、变速箱专利,到了电动汽车这里基本归零。现在谁还关心你的机械美学?当电池、电机、电控全都依赖中国供应链,一个“百年德企”瞬间变成组装厂。奔驰EQC用宁德时代电池,采埃孚电机,冷却系统还渗漏——老罗的说法:“大家都是组装厂,装什么大尾巴狼?”这个嘲讽,不光是对BBA,更是对所谓的“德系信仰”的幽默告别。
有趣的是,国产品牌进步比BBA退步还要明显。问界、理想、小米这些新造车势力,设计一水简洁流畅,配置拉满。那边还在讲“豪华感”,这边直接把“冰箱彩电大沙发”做成标配,“不是你加钱拿的,是我直接送你的”。十几万的车搞定BBA顶配才有的功能,年轻人也没空崇拜品牌符号了。这下价格、体验、设计,三板斧砍得谁还敢玩噱头?
当然,审美本身是主观的。有人就喜欢“大鼻孔”,觉得“有性格,有辨识度”——毕竟“丑也是一种记忆点”。但问题在于,设计真正的核心应该是为用户解决问题、创造愉悦体验。把符号堆满,车头像张贴标语,固然能让经销商心安,但对年轻消费者来说,这些“充值信仰”的点,早就是过气的名片了。当一家百年品牌开始靠符号、而不是设计本身维持存在感,就容易掉进时代的黑洞里。
这样说来,老罗这炮其实*不只是怼设计丑*。本质更像一场老行业的自我揭短。BBA的危机不是外人嘲笑他们,而是自己不敢承认“玩法已经变了”。直到被人当众甩出一句“德国三傻”,那些还在发新品的公关经理才忽然觉得,自己手里还剩多少底牌。
做了这么多年法医,我越来越觉得,这世界上没有哪种衰败是一夜之间发生的。每一次行业变迁,表面是设计语言的断裂,深层其实是价值观和技术权力的转移。德国制造、符号霸权、机械信仰——这些词每说一次,都像是给历史涂一层灰色阴影。到最后,玩家们都提前套好自保逻辑:*设计是为了辨识度*;*丑是因为大胆*;*销量不行就怪市场不懂欣赏*。
但现实没那么宽容。我常常怀疑,倘若真有一天,BBA的设计师连大胆都懒得装,只剩“怎么让Logo更大”,那“水晶之王”的称号也不算冤。老罗开炮,其实就是当众揭开了这一层自欺欺人的窗户纸。
也没必要把这事看得太悲壮。毕竟,设计就是流行的风水轮流转,头一回被骂丑,下一轮说不定还得抄你。只是,丑得如此用力,是不是此时的德国车企,也悄悄认栽了呢?
交给读者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只剩“谁的Logo最大、谁的鼻孔最夸张”才算设计,你还会对汽车这样的工业艺术有什么幻想吗?或者,我们是不是应该学学老罗偶尔发个疯,至少敢大声问问——“这还算设计吗?”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