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小乔
曾几何时,公交车门要靠乘客推挤才能关上,如今却常载着空气跑完全程。
随着私家车、网约车、地铁越来越多,曾经作为出行首选的公交车如今也面临着“夹缝中求生”的困难局面。
近期,一些城市出现了“不务正业”的公交车,车厢里没有乘客,只有码放整齐的各种快递包裹。
而这背后,正是当下全国公交行业艰难自救的缩影。
本文信源来自权威报道【凤凰网】【南方周末】【第一财经】(详细信源附在文章末尾),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01.断崖式下跌:从爆满到空驶
在大众的印象中,公交车是出行交通工具的不二首选。
20世纪末的时候,道路规划并不完善,交通也不发达。
尤其是乡下,公交车是人们为数不多便宜又舒适的“进城”交通工具。
为了能挤上公交车,很多乘客都提前等在车站,车一到站人群蜂拥而上。
然而,随着城市基础建设的逐步完善,公交行业却一年不如一年。
从2015年开始,城市公交车的载客量就呈现出下降趋势,年均降幅2.8%。
一方面是因为国民生活好了,私家车、出租车省去了等待时间,更快捷高效。
另一方面,是基础建设的完善,地铁、城际列车等交通方式的出现,让人们的出行选择更多样化。
但总归是最基础的代步出行工具,有些乘客依然会选择公交车作为出行工具。
直到2019年末,疫情袭来,各行各业都在这场“寒冬”中艰难求生。
而公交行业也不例外,为了避免“人传人”,选择乘坐公交车的人越来越少。
公交车也从“经站必停”变成了“响应式公交”,大部分的站点成了摆设,取而代之的是“招手即停”。
可改变运营策略后,公交行业依旧没有从寒冬中回暖复苏,反而情况更不容乐观。
据2024年相关数据显示,公交每公里成本为5.7元,而实际票款收入却仅有3.2元每公里。
运营总成本远超实际收入,在这种状况下,公交运营单位入不敷出。
即便是一些公交运营单位获得了政府的补贴,但也只是杯水车薪,难以摆脱长期亏损的困境。
而这种亏损的状况,不单单是个别地区,全国各地的公交行业都在上演。
2024年,苏州公交企业营收2.28亿,但实际运营成本却高达28.72亿,财政补贴后,仍面临着4864万的亏损巨洞。
成都公交企业的情况也十分严峻,完成营收11.23亿,但净亏损却高达1.08亿。
越运营亏损缺口越大,光靠财政补贴也无法继续运营下去,因此好多公交企业难以支撑,最终只能落得欠薪停运的境地。
这样的情况,也直接导致公交司机的岗位从可以干到退休的“铁饭碗”变成了倒贴上班的“烂工作”。
那么,公交行业作为一项公共服务,为何会走到如今这般没落的境地呢?
02.绝境中的“副业革命”
究其原因,除了城市的基础建设越来越完善的因素外,公交企业的一些自身因素也难以忽视。
在营收减少的背景下,为了响应环保,新能源公交车的购置成了一笔不可避免的高成本支出。
同时,信息化改造、工资上涨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是推动运营成本上涨的因素之一。
其次,公交等待时间偏长、行驶速度慢以及不准时的情况,导致公交本身的吸引力下降。
市区不大的,等公交车的时间骑电动车就到了。
再加上近些年来,共享单车大规模的投入使用,更低碳环保的代替了新能源公交车的功能,最重要的是,还不堵车。
虽说公交车票普遍价位1-3元,相比现在大部分出行方式来说非常便宜。
但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更追求便捷和效率,所以公交车被网约车、自驾以及共享单车等方式取而代之。
综合这些因素,乘坐公交的人越来越少,才使公交运营更显困难。
在2020年到2022年之间,公交车客运量出现暴跌,而公交车的数量却在逐渐上涨。
为了打破这样的僵局,一些城市率先展开“自救”。
像最近非常话题度非常高的南昌公交的“定制化服务”。
“公交+”的创新模式,让人眼前一亮。
“公交+商圈”“公交+文旅”“公交+婚庆”等新颖的方式,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体验。
而这种创新模式,是将各个网红景点以及路线串联起来,吸引游客及市民前来的打卡。
除了这种网红路线的公交,还有“婚庆公交”。
将公交车当作婚车使用,包装上喜庆的外观,写着美好的寓意。
一辆公交可以容纳更多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欢声笑语祝贺新人。
这种方式虽然看起来新奇,但推出后,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并且还有不少新人选择这种方式来接亲,费用也仅为婚车的三分之一。
据相关统计,南昌当地已有将近500对新人选择这样的方式接亲。
与此同时,南京也推出了“一车两用”的创新模式:白天载客,晚上拉货。
公交车白天完成正常班次运营后,晚上利用闲置车辆以及线路资源,将一些线路变成了“快递车”。
每天傍晚准时出发,线路覆盖60个站点,从六合区到主城区。
这样一来,原本第二天才能送到的包裹,可以在缩短成半日送达,极大缩短了线路时间。
这种模式,为公交行业的生存开辟出了新的道路。
而在临汾,更是出现了“小型公交车”,车长6.5米左右,共有10个座位。
这种小型化公交车,以客流确定车型,以线路确定主题文化,投入使用后,不仅运行效率提升了,车型变小之后,窄路也能通行,开进小区也不是问题。
真正做到了服务社区,解决市民最后500米出行难的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郑州,也推出了新的“联动模式”:公交联动顺丰。
将闲置的修理车间改造成了快递分拣场,目前双方合作的场地已有38处。
其中,佛岗站现已投入使用,剩下的站点还在改造复合中。
这样的方式,不仅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公交资源的利用率,还更快的提升了快递企业的配送效率,可以说是两全其美的方式。
有些地区还在进行智能公交无人驾驶的试点,虽然还在尝试阶段,但这样的转变,或许会为公交行业带来新的启发。
如今,公交企业都在绞尽脑汁,推陈出新。
既打破了公交车原本单一的运营模式,还将这种创新模式切实的融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
这样的转型,一来让公交行业多了营生的新路子,二来让老百姓也真切的体会到了真正便民惠民的服务。
这些自救的转型,也恰恰表明公交作为城市的最基础交通工具,不会轻易消失。
毕竟,对于很多中老年和低收入群体来说,公交依旧是最经济实惠的出行方式。
未来,公交车可能会更智能,更人性化,以满足不同人群以及时段的需求使用。
总的来说,只要敢尝试肯创新,政府加大扶持和推广,公交行业或许会在未来不久迎来复苏。
结语:
未来,公交不会消失,只会以更智能、更人性化的方式重生。
它不仅仅是交通工具,也是城市生活中缓解交通压力的工具,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相信公交行业未来会以“新的方式”给城市带来更多的便利和快捷。
信息来源:
1.凤凰网:《公交停运背后,一个县城的财政窘境》
2.南方周末:《“白天拉客,晚上拉货”:城市公交自救》
3.第一财经:《城市公交如何摆脱“停运”窘境?这些城市出新招│一线调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