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一聊起柳州,想到的可能不再是满大街跑的五菱神车,而是一股独特的,让人“上头”的味道——螺蛳粉。
这碗粉确实火遍了大江南北,甚至火到了国外。
但与此同时,很多人心里也犯嘀咕,那个曾经因为造出国民神车而名声大噪的工业城市柳州,怎么感觉这几年在新闻里好像没那么响亮了?
曾经的“中国车都”风光不再,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事儿说起来,还真有点复杂,就像一出有起有落的连续剧,咱们得从头说起。
咱们先说说柳州最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
几年前,上汽通用五菱推出的那款宏光MINIEV,简直就是个传奇。
小巧的车身,亲民的价格,一下子就成了许多人的第一辆新能源车。
最火的时候,一个月能卖掉将近五万辆,把当时不可一世的特斯拉都给比了下去,成了全球新能源车的销量冠军。
那段时间,柳州这个名字在国际上都很有分量,可以说是风光无限。
但是,这表面上的繁荣,其实隐藏着一个挺大的问题,那就是“赚吆喝不赚钱”。
根据2025年公布的数据,每卖出去一台宏光MINIEV,厂家能拿到的净利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只有92块钱。
对,你没听错,就是九十二块。
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
现在咱们随便出去吃顿像样点的饭,可能都不止这个数。
可人家卖的是一辆实实在在的汽车。
咱们再看看同行的水平,同一年,比亚迪平均卖一辆车能赚到1.2万元,特斯拉就更厉害了,能赚到3.5万元。
这么一对比,差距就太明显了。
这就陷入了一个怪圈,叫“以量补利”,就是靠卖得多来弥补单价利润低的不足。
这种模式在市场好的时候还能维持,可一旦市场竞争激烈起来,就非常被动。
当国内其他车企,像是吉利、长城,都在努力往上走,造二三十万的中高端智能汽车时,柳州的主力产品还集中在几万块钱的区间里,这就有点跟不上节奏了。
更关键的是,现在大家买新能源车,看重的不仅仅是代步,还有智能驾驶、车联网这些高科技。
可柳州在这方面的技术积累相对薄弱,很多核心部件还得从外面买。
研发投入也不够,2025年,柳州汽车产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只有1.3%,连全国平均水平2.6%的一半都不到。
这就好比大家都在升级装备,你还在用老一套的打法,自然就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所以说,宏光MINIEV的成功,既是柳州的高光时刻,也暴露了它产业结构上的短板。
如果说汽车产业的问题是柳州自己内部的烦恼,那么另一根顶梁柱——柳钢的变动,就是来自外部的巨大冲击。
柳州是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柳钢集团曾经是这座城市的经济心脏,最辉煌的2022年,它的产值超过了1300亿元,占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将近五分之一。
可以说,柳钢一咳嗽,整个柳州的经济都得跟着震一震。
但是,柳钢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它地处内陆。
炼钢需要大量的铁矿石,而我们国家的铁矿石绝大部分需要从澳大利亚、巴西这些国家进口,都是通过海运过来的。
柳钢要把这些矿石从几百公里外的港口运到柳州,光是运输成本就比那些建在海边的钢厂高出三成还多。
为了长远发展,降低成本,柳钢集团做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就是把超过七成的产能,搬迁到了广西沿海的防城港。
这个决策对于柳钢整个集团来说,是“向海图强”,是正确的战略选择。
但对于柳州这座城市来说,就相当于把自己的“经济心脏”大部分给移植出去了,这个影响是巨大的。
2t025年,柳钢在柳州本地的产值和巅峰时期相比,下降了超过40%,这直接导致了全市工业产值的下滑,也是那段时间柳州经济数据不好看的一个主要原因。
一个城市的两大支柱产业,一个利润微薄、转型缓慢,一个为了发展而“断臂”外迁,这双重压力下来,柳州的日子自然就不好过了。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当这两个传统优势产业出现问题时,新的、能够挑起大梁的产业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这就出现了一个产业上的“空档期”。
而且,作为省内第二大城市,柳州在争取省级资源和重大项目时,往往要面对省会南宁的激烈竞争,有时候还会处于下风。
这就导致了一些高新技术企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没能落户柳州。
人才也是个大问题,柳州本地只有一所本科大学,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很多优秀的工程师、研发人员毕业后更愿意去深圳、杭州这些一线城市发展,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当然,面对这么大的困难,柳州人并没有躺平。
这座有着强大工业基因的城市,正在进行一场艰难但坚决的自救和转型。
汽车产业方面,上汽通用五菱已经开始全面向智能网联汽车转型,推出了售价接近二十万的中高端SUV,还跟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合作,努力补上智能化这块短板。
原来的柳钢基地也没有荒废,而是“腾笼换鸟”,投资建设了高端特种钢产业园,开始生产航空航天、核电用的高附加值钢材,从“傻大黑粗”变得“高精尖”。
更重要的是,柳州开始积极布局未来的新产业。
比如,全球知名的人形机器人公司优必选,把生产线建在了柳州;还有一些大型储能项目也在这里落地。
同时,柳州还看准了自己靠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正在努力打造面向东盟的新能源汽车出口基地。
在这场硬核的工业转型之外,螺蛳粉的异军突起,可以说是柳州转型之路上的一个意外之喜,也是一个神来之笔。
谁也没想到,一碗地方小吃能爆发出这么大的能量。
到了2025年,整个螺蛳粉产业链的销售收入已经突破了820亿元,形成了一个从原料种植、加工生产到电商销售、文旅体验的完整产业。
它不仅给柳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它彻底改变了柳州的城市形象。
过去人们提到柳州,想到的是工厂和机器,现在,更多人想到的是那碗酸、辣、鲜、爽的粉。
无数游客专门坐着高铁来柳州,就是为了吃一碗地道的螺蛳粉。
柳州也顺势推出了“工业+美食”的旅游线路,让游客既能参观现代化的汽车工厂,又能亲手体验螺蛳粉的制作,这种独特的体验让柳州成了一个网红城市。
所以说,今天的柳州,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转型期。
它曾经的辉煌遇到了挑战,经济数据可能一时半会儿没那么亮眼,但它并没有放弃自己的制造业根基,而是在努力地向“智能制造”升级;它也没有固守低端市场,而是在向高端化、国际化突围;更可贵的是,它还用一碗螺蛳粉,证明了地方特色文化和现代产业结合的巨大潜力。
这场转型之路或许还很漫长,也会很辛苦,但方向已经明确,脚步也足够坚定。
就像那碗螺蛳粉一样,闻起来可能有些冲,但吃起来却回味无穷,充满了逆袭的力量。
柳州的故事,其实才刚刚进入最精彩的部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