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一款车在国外卖得风生水起,而国内消费者却只能眼巴巴看着——不是因为它贵,也不是因为排放不达标,而是它压根就没打算卖给“自己人”,你会不会觉得有点荒诞?
这事儿,正发生在iCAR V23身上。
这款原本被寄予厚望、主打轻越野和城市潮玩的纯电小车,最近悄悄在海外市场推出了增程版。没错,就是那个能油能电、续航翻倍、告别充电焦虑的增程动力系统。消息一出,国内不少准车主直接愣住:我们还在为续航发愁,你们倒好,直接把“终极解决方案”给了外国人?
这背后,不是技术做不到,而是策略在“做选择”。
先说数据。根据iCAR官方透露,V23海外增程版综合续航已突破1200公里,纯电续航超过200公里,百公里油耗低至4.8L。相比之下,国内在售的纯电版V23续航最高才500公里左右。虽然城市通勤够用,但一出远门,充电桩能不能抢到,就成了“开盲盒”。而增程版几乎完美解决了这个痛点。
可问题是:为什么国内不推?
有人说,是因为国内新能源政策仍偏向纯电,增程被视为“过渡技术”,车企怕被贴标签。也有人猜测,是供应链和产能有限,先供海外“试水”,再决定是否反哺国内。但更深层的原因,或许在于市场定位的错位。
你看,海外消费者对“多用途小车”的需求更强烈。欧洲用户喜欢它小巧灵活又能跑山路,中东用户看重它的通过性和长续航,东南亚用户则青睐其高性价比和油电兼容的实用性。而增程系统恰好满足了这些复杂场景。
反观国内,iCAR V23被更多当作“城市代步+轻度越野”的潮玩单品。品牌营销也一直往“年轻人的第一台越野车”这个方向走。在这种定位下,纯电够用,增程“显得多余”。可问题是,当用户真的想开着它去川西、去新疆,续航焦虑立刻浮现。这时候,他们才发现:原来“梦想中的车”,在国外早就升级了。
这不是技术差距,是需求被忽视。
更讽刺的是,iCAR作为奇瑞旗下的新能源品牌,本就打着“全球车”的旗号。V23的设计从一开始就考虑了海外法规和路况,甚至车身防腐标准都按欧洲标准来。可当产品迭代时,却把最先进的版本“优先出口”,这多少让人感觉:自家品牌,反倒把国内用户当成了“次级市场”。
有没有可能,这是一种“反向技术试炼”?先让海外用户帮我们验证增程系统的可靠性,等口碑成型再引入国内?听起来合理,但风险也不小。一旦海外用户反馈良好,国内粉丝却迟迟等不来,品牌忠诚度可能悄悄流失。
而且,别忘了现在国内增程市场的火爆。2024年,增程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60%,理想、深蓝、零跑等品牌纷纷加码。就连一向坚持纯电的蔚来,也开始布局增程产品线。在这种背景下,iCAR把增程版“特供海外”,等于主动放弃了一块快速增长的蛋糕。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iCAR V23增程版同步在国内上市,定价控制在18万以内,会不会成为下一个“爆款”?毕竟,它有越野造型、有改装潜力、有长续航,还省油。这不正是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全能小车”吗?
但现在,这个假设只能停留在“如果”。
更值得思考的是:未来会不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特供”变成“海外特供”?当我们的车企越来越全球化,产品策略越来越精细化,国内消费者是否会被“差异化供给”常态化?如果是这样,我们追求的“平权消费”又该如何定义?
iCAR V23的这次“出口转内销”困局,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汽车出海过程中的战略矛盾:既要迎合全球市场,又不能冷落自家用户。技术可以同步,但决策节奏一旦错位,人心就可能走散。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一款“海外限定版”车型时,别只觉得羡慕。也许真正该问的是:为什么我们造得出,却不一定买得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