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11月1号开始,新车上牌不用再跑车管所了。
这个新闻,你第一眼看,觉得是好事,是便民,是放管服。诶,是是是,你说的都对。但你再品品,这里面透着一股子黑色幽默。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的胜利,也不是什么服务的升级,这是一场迟到了十年的投降,是一份写满了“我跟不上了,你们自己玩吧”的投降书。
是对谁投降?是对这个已经彻底发疯的车圈投降。
在过去,去车管所给新车上牌,那不是一个手续,那是一场修行,是一场后现代主义的行为艺术,是每一个车主命中注定的“劫”。我作为一个中年人,对此心怀敬畏。你甭管自己开的是五十万的理想还是五万的宏光,只要你踏入那个水泥神殿的大门,你就被瞬间打回原形,众生平等。你的总裁身份、你的博士学历、你的百万粉丝,在那台吐出排队小票的机器面前,一文不值。
那是一个神奇的场域,时间流速都和外面不一样。你拿着一沓厚得像毕业论文的材料,在一个又一个窗口间迁徙。每一个窗口后面的工作人员,都像是一个神秘的NPC,说着只有他们那个世界才懂的黑话。他们会告诉你“去拓印”,但绝不会告诉你拓印在哪里;他们会让你“填这个表”,但永远不会给你一支笔。
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的禅意。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环节会卡在哪里,也永远不知道队伍前面那个大爷会因为什么问题和工作人员切磋半个小时。这种体验,就是一场对你心灵的盛大熬炼。当你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把那块蓝色的铁皮拿到手里时,你获得的不是一块牌照,而是“得道飞升”的资格认证。这辆车,才真正灵魂附体,属于你了。这是一种玄学,一种充满了汗水、焦躁和最终解脱的品牌信仰。
所以,为什么,这座坚不可摧的“新手村”突然就宣布可以“一键跳过”了?
是他们突然开窍了吗?是科技之光普照大地了吗?
都不是。
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市场的“掀桌子式竞争”已经快到连规则制定者都看不懂了。
如果说以前的车企还是在餐厅里抢蛋糕,现在的车圈,已经是直接把餐厅给爆了。新势力每周开一次发布会,传统车企每个月价格大跳水。技术名词从激光雷达卷到智能座舱,价格从二十万打到十万块。这已经不是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在这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极限施压下,所有环节都必须“加大加大加大”。生产要加速,物流要加速,交付当然也要加速。这时候,那个需要你亲自跑一趟、排半天队的上牌流程,就成了整个链条上最粗壮的拦路虎,是卡住洪水泄洪的那个最后的水泥墩子。
你想想那个画面,小米的工厂里,SU7下线跟下饺子一样;比亚迪的4S店里,提车的人比菜市场还热闹。结果呢?千军万马全堵在了上牌这个环节。销售急得跳脚,用户怨声载道,现金流转得比老头乐还慢。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过来。
所以,不是上面的人突然悟了,而是再不“悟”,就要被这股洪流给冲垮了。这个“一网通办”,本质上不是一个主动的优化,而是一个被动的妥协。是车企们用“自爆式”的内卷,硬生生把旧时代的城墙给冲开了一个口子。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这么个事儿。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能在手机APP上点几下就把牌照办了,这绝对是好事。早就该这样了!我的青春都耗在排队机上了!
但你别高兴得太早,别以为技术真的解决了所有问题。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一个政务APP好不好用的关键,不在于它的UI有多漂亮,功能有多齐全,而在于我那个连手机支付都得研究半天的二舅,能不能在不给我打三个电话的前提下,独立完成密码找回。
说真的,我上回帮我朋友搞这个,光是那个拍照上传合格证照片的角度就试了八次,感觉比拍艺术照还难。
只要一个验证码接收失败,只要一次人脸识别对不上焦,就能让你瞬间体会到什么叫赛博世界的绝望。那一刻,你甚至会开始怀念那个可以面对面吵架的水泥神殿,至少那里的问题是真实的人造成的,而不是一串冰冷的代码提示“系统繁忙,请稍后再试”。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好像对排队这件事有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居然开始怀念它了。我一定是疯了。
所以,这场轰轰烈烈的线上化改革,说到底是什么?
它拿走了我们最后一点点购买新车的“仪式感”,把一场本应庄重的“迎娶”,变成了一次冰冷的线上交易。但它给了我们时间,给了我们效率。这种交换,对于这个万事万物都追求“快”的时代来说,无比正确。但能过,就是能过。
而这背后,是更深层的逻辑。
为什么要这么方便?为什么要让你足不出户就能完成一切?
是为了让你更快地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更快地从一个潜在消费者变成一个背着车贷的“负债人”,更快地为下一轮更加惨烈的价格战,贡献你作为燃料的价值。
你看,他们为了让你能顺利地、高效地、毫无阻碍地跳进这个消费主义的“天坑”,把路上最后一块碍事的石头都给你搬走了。
就问你,这种爱,是不是真的很特别?
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他们真的,我哭死。
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