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几年,只要一聊到车,尤其是国产新能源车,很多人心里都会冒出个大大的问号。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
去车展逛一圈,或者刷刷手机上的汽车评测,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
以前我们觉得,一台车的核心技术,最难啃的骨头,就是底盘。
那可是个玄学,什么德系底盘扎实,日系底盘舒适,法系底盘魔幻,都是人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积累,是工程师们一寸一寸调出来的看家本领。
可现在呢?
你花个二十来万,买一台国产新能源SUV,配置单一拉出来吓人一跳:零百加速三四秒,快得让人头晕;前后双电机带个四驱,雨雪天开着心里特踏实;空气悬架、电磁减震这些以前在奔驰S级、奥迪A8上才能听到的词,现在成了标配。
开起来的感觉也确实不一样,高速上变道,车身稳稳当当,过个弯侧倾也不大,让你不禁嘀咕:“这底盘技术,难道是被咱们一夜之间给攻克了?燃油车辛辛苦苦几十年的功夫,怎么到了新能源车这就跟按了快进键一样?”
今天咱们就不搞那些虚头巴脑的宣传,用大白话,好好捋一捋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这事儿啊,还真不是什么魔法,也不是咱们突然捡到了什么武功秘籍,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技术路线变革,让新能源车站在了一个全新的起跑线上。
首先,得从根上说起,就是汽车的“身材”变了。
燃油车天生就有一个大麻烦,那就是发动机和变速箱。
这两个家伙又大又重,还只能塞在车头,这就导致了天生的“头重脚轻”。
为了让车开起来平衡稳定,工程师们可没少费工夫。
就拿宝马来说,为了追求前后重量五五开的黄金比例,硬是把发动机往后塞,结果就是牺牲了车内的乘坐空间,搞得后排坐着总觉得有点憋屈。
这就像一个背包客,所有最重的东西都堆在背包最顶上,走路的时候就容易晃。
但纯电动车完全是另一码事。
它没有发动机,没有变速箱,直接把最重的零件——那块巨大的电池板,像一块厚实的巧克力一样,平平整整地铺在了车子的最底下。
这么一来,整台车的重心一下子就降到了地板那么低。
你想想看,一个不倒翁为什么怎么推都推不倒?
就是因为它下面重。
现在的电动车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你才会觉得,哪怕是一台高大的SUV,开起来也感觉四平八稳,像吸在地上一样。
过弯的时候,车身不会有那种要翻过去的恐惧感。
这种天生的稳定性,是它的物理结构决定的,可以说是“天赋异禀”,是燃油车花再大力气调校也很难达到的境界。
这不是说调校不重要,而是在一个更好的基础上做调校,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其次,造车的思路也彻底变了。
你可能听过一个很时髦的词,叫“滑板底盘”。
这听起来挺高科技,说白了其实很简单。
就是把电池、电机、悬架这些核心的东西,全部集成在一块平整的底盘上,就像一块滑板。
而上面的车身部分,你想设计成轿车、SUV还是MPV,都可以随便换。
这让造车从过去复杂的“精雕细琢”,变成了有点像“搭积木”。
这样做的好处太大了,研发一辆新车的周期能缩短一半,成本也下来了。
更重要的是,它能解放空间。
所以你会发现,很多电动车看着不大,里面空间却出奇地宽敞,后排地板也是纯平的,坐三个人中间那位再也不用受罪了。
再说一个你开车能直接感受到的变化,就是“线控”技术。
以前我们开车,踩刹车、转方向盘,都是通过油管、拉线这些实实在在的机械结构去控制车轮的。
而现在的新能源车,越来越多地用上了电信号。
你踩下踏板,只是给电脑一个信号,电脑再决定给轮子多大的力。
这就像你从用老式的拨盘电话,换成了用智能手机触屏打电话。
感觉上,刹车会变得更线性、更舒服,还能顺便回收电能;方向盘的轻重可以自己调,想轻松点就调成舒适模式,想有手感就调成运动模式。
甚至连后轮转向这种以前只有百万级豪车才舍得用的技术,现在也开始普及了。
一台五米长的大车,在小胡同里掉头能跟小车一样灵活,这种体验,开过的人都会觉得很神奇。
当然,光有好的结构和思路还不够,成本降不下来一切都是白搭。
为什么以前空气悬架那么贵?
因为技术都攥在几家外国大公司手里,人家说多少钱就是多少钱。
但现在不一样了,咱们中国的汽车产业链集体崛起了。
从空气弹簧到控制电脑,一大批我们自己的供应商把技术攻克了,并且通过大规模生产,硬生生把价格给“打”了下来。
根据一些行业报告,国产的空气悬架系统,成本可能只有进口货的三分之一。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现在二十几万的国产车,也敢理直气壮地给你配上全套的空气悬架和可变阻尼减震,让你花买本田雅阁的钱,享受到过去奥迪A6的乘坐质感。
过减速带时那一下“砰”和“咚”的区别,背后就是我们国家整个工业实力的体现。
最后,也是最厉害的一点,是软件。
如果说前面那些都是硬件上的革命,那软件OTA在线升级,就是给这副钢筋铁骨注入了可以不断进化的灵魂。
一辆燃油车,出厂时底盘是什么样,那它这辈子基本就是这个性格了,你没法改变它。
但新能源车不同,它的动力响应、四驱分配、悬架软硬,所有这些感觉,背后都是电脑程序在控制。
这意味着你的车是可以“长大”的。
你今天觉得哪个地方开着不爽,在网上一抱怨,可能下个星期,厂家就通过网络给你推送一个升级包,问题就解决了。
底盘调校不再是工程师闭门造车,而是变成了和几万、几十万车主一起进行的“公开测试”。
你的车会越开越好,越开越懂你。
这种持续进化的能力,是纯机械的燃油车永远也追不上的。
当然了,话说回来,新能源车的底盘也并非十全十美。
比如,电池虽然让重心低了,但它实在太重了,在赛道上那种极限驾驶的情况下,巨大的惯性还是会暴露出来,感觉车子没那么灵活。
而且,这些线控系统虽然用着爽,但毕竟是新东西,它的长期可靠性,在极端天气下的表现,还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验证。
还有不少老司机觉得,现在的电车底盘“电子味”太浓,少了很多路面信息的回馈,感觉像是隔着一层膜在开车,缺少了那种人与机械直接对话的乐趣。
这就像听惯了黑胶唱片的人,再去听数码音乐,总觉得少了点味道。
所以,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好坏,关键还是看每个人的需求和喜好。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