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拒绝新能源选了瑞虎8,2825mm轴距+390牛米扭矩,跑完2000公里山路后算了笔账
高速上突然并线的大货车,我下意识深踩油门。2.0T发动机没有迟疑,推着这台一吨半的SUV干净利落地超了过去。坐副驾的朋友说了句:“390牛米从2000转就全扭矩输出,这换挡逻辑调得可以啊。”那一刻我才意识到,这台瑞虎8跟印象里的自主品牌SUV不太一样了。
事情得从上周末说起。朋友提了新车约我自驾露营,我以为是哪款新能源车,结果看到瑞虎8时愣了一下。“2024年了还买燃油车?”他没接话,扔给我钥匙:“开开再说。”
上车第一感觉是空间真大。我一米八的个子坐后排能翘二郎腿,脚下是平的,不像很多SUV中间鼓个大包。媳妇带着孩子坐后排,一路抱怨都没了——以前开我那台老本田,后排中间凸起的地台总是硌脚。后备箱塞婴儿车、帐篷、折叠桌椅,还能横着放两个大行李箱。这才明白为什么轴距要做到2825毫米,家里有娃的应该都懂这种实用主义的价值。
山路那段路况不太好,碎石和坑洼挺多。我特意留意了悬架表现,过减速带时车身没有多余晃动,后排的媳妇和孩子睡得很安稳。底盘传来的感觉挺整,不松散,但又不会硬得难受。朋友说这套四连杆后悬架调校花了不少时间,专门针对国内路况优化过。
到了营地扎帐篷,我问他为什么不考虑新能源。他点了根烟,慢慢说:“你知道我跑长途多,一年至少两万公里。新能源车续航焦虑先不说,三年后电池衰减到底剩多少容量,心里总没底。这台车10年100万公里质保,发动机变速箱有问题厂家兜底,我算过了,十年用车成本比新能源低。”
他指着发动机舱接着说:“这台鲲鹏发动机在海拔4000米测试,动力衰减只有4个百分点。你想想川藏线那些自驾游的,开燃油车还是靠谱些。”我琢磨着他说的有道理。家用车讲究的是省心,不是追风口。
晚上躺在帐篷里,隐约听见车子锁门的声音。朋友设置了靠近车尾3秒自动开启尾门,回车附近又自动上锁。这些小功能虽然不算什么黑科技,但用起来确实方便。第二天早上,他在车里拿出冰镇的饮料,说扶手箱有制冷功能,能保持0到15度。这种细节设计,估计只有真正用过的人才知道价值。
返程路上我开了一段。时速120公里,车内说话不用提高音量,风噪胎噪控制得还行。变速箱升到8挡时发动机转速只有1500转,油耗表显示7.2升,跟工信部标的基本一致。这种匹配调校水平,放在几年前的自主品牌里不太敢想。
快到市区时,导航提示前方500米到家,车载系统自动询问是否联动智能家居。这个场景化功能做得挺自然,不像有些车机那样生硬。不过说回来,比起这些智能配置,我更在意方向盘转向手感、刹车的线性程度这些基础项。瑞虎8在这方面中规中矩,没有明显短板。
把车停好,朋友跟我算了笔账。裸车价15万出头,保险加购置税落地17万左右。按他一年两万公里算,油费大概一万二,保养平均每年一千五,十年下来养车成本可控。“新能源车三年后置换,保值率能有多少?这台燃油车开个八年十年没压力,算总账反而划算。”
我没反驳。市场上确实还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追风口,更相信能摸得着的东西。2.0T加8AT的组合在今天看来有些传统,但胜在成熟。朋友需要的是一台能装能跑、十年不操心的工具车,不是用来展示的电子产品。
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燃油车的时代会不会过去?这个问题谁也说不准。但至少现在,像朋友这样算细账过日子的家庭,还是会选择这种看起来“不够潮”的方案。瑞虎8的存在,大概就是给这群人留的一个选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