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成都车展上新来了台LUMMA G780,售价185万,展厅里人山人海。其实吧,这阵仗倒是和买新鲜蔬菜似的,大家围着一堆用调味料腌过的白菜,眨着眼问“你这味精加得多,值不值?”结果人家店主一脸自信:新鲜的嘛,就是包装贵。于是旁边大爷掏出手机算算账,“隔壁那个也是白菜,你这咋贵一倍?”市场经济嘛,逻辑就是这样:品牌一加,价格一提,仿佛质感也跟着升华了,连空气都开始飘着高级的味儿。
185万买一辆号称“新款”的改装车,怎么看怎么像彩虹糖加了调色剂,外表花花绿绿,里头还是糖。G780,听这名字倒挺带感,“780”嘛,仿佛下了番茄酱的钢琴。实际上这车的主料还是奔驰GLS 450,90万的车硬生生贴了个大补丁,背上了快一倍的价签,就像街边拉面馆,今天跟你说这碗面特加鸡蛋,价格得成高级餐厅。厂家骄傲地宣布:我们给奔驰小改一下,前脸包围咔咔一上,轮毂一换,小屁管变四个大炮筒,再点缀点碳纤维,肤浅的小资立刻升级成高贵的小众。你还敢说壳子不值钱?这可是贵族脸皮,皮一换,朋友都要重新尊敬你。
但你要是深究下去,这185万里到底盛了些什么,那可真是扒鸡扒出来,骨头还是老的。厂家说,动力和变速箱统统原厂,3.0T加48伏轻混,你上天还是只能靠汽油;内饰更不用说,双联屏、布局,照抄奔驰,顶多让你挑挑是要“六人小队”还是“七人连坐”。这样一来,花俩钱买身花衣裳,和买条亮色风衣的道理差不太多,最大的改变就是外人看你嘚瑟,内心却还是那个“灵魂奔驰GLS”。销售员也是狠人,干脆说改装主要是“面子工程”,性能跟奔驰如出一辙,改了你也跑不进法拉利的圈子,“但看着比奔驰唬人”。
车展这地儿就像化妆品专柜,旁边人指着你的“高级外壳”说值,另一帮人说纯属智商税。你想求个独特,一出门撞见一堆“原装大佬”,你一咧嘴,别人问你“这爵士皮给了多少钱?”你只能自嘲:“咱们这壳,都能比小区整租房门硬”。但大佬们明白一个道理:独特和花哨,是可以买的,但智商和面子,却买不来。你买了这皮,内心再怎么自信,淘宝都搜不出来同款“灵魂”。如今,掏185万买个GLS“皮肤包”,这事比买网红爆款煎饼还刺激,最起码煎饼能立刻吃掉,这车你得喂一年油。旁人看得热闹,背地里深思:有没有人为“特别”买单?反正地球不止你我,还盛得下看重面子的一群灵魂买家。
倒是有位自媒体算了账,三年后这车要是放到二手市场里,估计能掉一小半,跟你买了个限量球鞋,穿几天就变成街头普通底,想卖还得贴钱。这让人生出一种经济版的“人生无常”——你用两百万博一个高回头率,结果三年后回头的是二手车贩,“哥,这车改得还挺花,能不能多添点?”保值成了玄学,做改装上瘾的买家,大概都忍受得了“失血”带来的空虚。要说高贵,G780这车是有,但都是“壳”的光彩,嘿,不见得比有钱人家厨房里的塑料袋更实用。毕竟,有钱也不能拿来烧,买185万的壳,只能证明你是车展里的“人类异类”——既勇敢,又冲动,伴着“极致的荒诞”。
可你要说这事荒唐吧,又确实有不少人喜欢。德国品牌LUMMA在国内算是“小众中的小众”,像小众咖啡馆里装饰风格独特的杯子,你要只是喝口咖啡,直接用纸杯就行了,但有些人非得抱个刻满浪漫歌词的陶瓷杯,一边大拍特拍发朋友圈。这种“改装文化”,在国内才刚起步,政策还像公交车:“非原厂部件,不保证上路”,把很多人的追求堵在了年检窗口。有人乐在其中,自我安慰,“哥买的是态度。”还有人担心“万一下次撞得不保险,厂家是不是送我一根碳纤维棒?”大家都在赌政策和面子的双保险:赌政策能松,赌别人能夸,赌一把自尊心能多维持一年。
最近厂家还信誓旦旦说要做电动车的外壳,“燃油车改装空间小,电动底盘可行”。说这话时现场一片安静,好像在威胁大家:“你们现在不买,以后我给你整个充电桩都能换壳。”但买壳这碗饭,以现在电动车的玩法看,O想靠“加前铲”忽悠到人只能靠“壳界天花板”,万一以后电动车都能按颜色订制,这改装模仿秀还真没出路。 想当年大家追求个性,后来发现个性都是批量生产的,买壳子又成了面子快餐,大家都想做独一无二,结果在条条大道上撞车,谁不是“高级别人的表情包”?
有自媒体分析这买卖,他举了条“定律”:如果这壳子能保值,买家就有底气;真保值的话,这车三年后还能闪亮登场。但至少目前二手市场上,给你贴那么多碳纤维,车贩看到你的“壳”,说白了还是认奔驰的发动机和牌照,这份改装的独特,回收时恐怕还要你补贴二手老板买碳纤维。这样的“艺术溢价”,最终还是自己咬着牙吞,也算是“自我完成的仪式”。
但看这车展现场,多少人是真心想买,多少是看看热闹,只有销售员心里清楚。我猜他们下班后喝酒也是互相调侃:“今天又卖出去俩壳,估计都能升职。”只是大家还在讨论,这类“皮肤豪车”到底能红多久。毕竟以后电动车的变身速度跟超人一样快,想靠外壳来搞事情,厂家除了智商税,还得加点“创意税”,否则下一届车展,大家直接P图就能展示新车,谁还愿意出钱现场摸壳?
说到底,买车这事儿,本质上可能就是买个故事。有人愿意花钱买个昂贵的面子,有人只想买个实在的油耗。不过,185万买壳卖弄“与众不同”,也不失为汽车工业的高级喜剧。有钱人玩腻了性能车转来改装车展,大家凑一桌,唠唠壳子里的理想和焦虑,说不定还能顺手变个“汽车自媒体”。我们这些围观群众,或许看不懂买壳的心思,但倒是明白了一个道理:市面这壳子,谁掏钱谁拥有,不掏钱的也别纠结。毕竟,谁的面子不是按克出售,谁不是车展里蹲着的灵魂“壳友”?
扯了半天,其实我们上的不是车展,是人生的面皮大会。你想要点彩色,别人想要点实用,厂家拿着“高价壳”招呼大家,都说自己手艺值钱,实际上你掏钱买壳,回头想想,可能也就是花钱买了个大家长久吹水的资格。反正大家都在壳里活着,谁还管里面藏着啥发动机,无非是车展的荒诞故事又多了一则——最后各回各家,继续把壳穿好,别让生活看出来你其实还在纠结到底值不值。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