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化“踩刹车”!保时捷暂停纯电车型,转头押注燃油车能回血吗?

电动化“踩刹车”!保时捷暂停纯电车型,转头押注燃油车能回血吗?-有驾

曾经雄心勃勃的电动化目标,如今在财务报告上划出了一道刺眼的赤字。保时捷的转型之路,正上演着一场理想与现实的激烈博弈。

2025年9月,保时捷官方宣布了一项重大战略调整:推迟部分纯电动车型的上市计划,重新聚焦内燃机与混合动力车型。原定于2030年代推出的电动平台研发计划被重新规划,那个曾经立志“到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豪华品牌,如今不得不为现实低头。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坦言:“我们仍然面临着全球范围内的重大挑战,这并非一场即将过去的风暴。” 这场风暴已反映在数字上——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营业利润同比暴跌67%,净利润骤降66.6%。

电动化“踩刹车”!保时捷暂停纯电车型,转头押注燃油车能回血吗?-有驾

01 战略大转向,从电动激进到务实调整

保时捷的电动化雄心曾令人瞩目。2022年11月,保时捷在投资者大会上高调宣布 “2030年纯电车型占比超80%”的目标。这一蓝图规划了纯电Macan、718等车型,并披露了PPE纯电平台的研发进展。

然而市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2024年,保时捷新能源车占交付比例仅为27%,纯电车型占比不足15%,远未达到2023年提出的“2025年超半数新车电动化”的中期目标。

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保时捷不得不重新思考

2025年9月,保时捷正式官宣战略调整:推迟纯电718等车型上市,新增品牌特色内燃机车型,并将燃油车生命周期延长至2030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定位高于卡宴的全新SUV系列将仅提供内燃机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而该系列原本计划以纯电动阵容亮相。

保时捷的转型路径从“纯电先行”回摆至“动力系统并行”,展现了企业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之道。

电动化“踩刹车”!保时捷暂停纯电车型,转头押注燃油车能回血吗?-有驾

02 财务阵痛,利润暴跌下的艰难抉择

保时捷战略调整的背后,是触目惊心的财务数据。2025年上半年,保时捷销售收入181.6亿欧元,同比下滑6.7%,是自2020年后首次半年度下滑;营业利润10.1亿欧元,同比降幅高达约67%。

更令人担忧的是,保时捷多次下调2025年盈利预期。从最初预测的5%至7%,一路下调至最高仅2%,远低于此前“Road to 20”提出的18%-20%回报率目标。保时捷母公司大众集团也因此受到牵连,预计将遭受51亿欧元的损失

保时捷首席财务官麦思格道出了困境:“新能源车研发投入高、销量未达预期,叠加燃油车需求疲软,导致财务承压。” 2024年其电动车型研发投入占总支出的比例已从2021年的15%飙升至37%,导致整体利润率从18.3%降至14.5%。

高昂的电动化转型成本与低迷的市场需求之间,形成了难以调和的矛盾。面对这一矛盾,保时捷选择了更为务实的道路——通过内燃机车型“回血”,为未来的电动化转型保留实力。

03 市场分化,全球需求的结构性挑战

保时捷的转型困境,部分源于全球电动车市场的分化态势。

在欧洲,电动车普及速度放缓,充电设施缺口达40%,纯电渗透率停滞在13.6%,消费者更青睐混动车型。而在美国,27.5%的进口关税让超豪华电动车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关键。这个曾贡献保时捷全球三分之一销量的市场,2025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下滑26%。从2022年开始,保时捷在中国的销量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汽车分析师凌然认为,中国新能源智能汽车市场的快速迭代让保时捷“水土不服”。据懂车帝2025年上半年调研,30万-50万元区间消费者中超70%会关注“智能座舱+辅助驾驶”,但保时捷纯电车型在这些方面存在明显短板。

与特斯拉新款Model S、比亚迪仰望U8、华为问界M9等竞争对手相比,保时捷在“豪华+智能”的竞争中难以复制燃油车时代的辉煌。本土品牌的崛起正迅速分流保时捷的潜在客户

奥博穆也承认,“中国消费者对智能驾驶、车机互联的需求,让依赖传统性能优势的保时捷‘水土不服’。”

电动化“踩刹车”!保时捷暂停纯电车型,转头押注燃油车能回血吗?-有驾

04 产品困境,电动车型的市场接受度难题

保时捷的电动车型在产品层面面临多重挑战。作为保时捷首款纯电车型的Taycan,在6年间累计销量超15万辆,与同价位的燃油车帕拉梅拉销量接近。但2024年,Taycan全球交付量暴跌49%,仅为20,800辆,成为保时捷旗下销量最差的车型。

更为棘手的是,保时捷在智能化赛道上的短板明显。部分Taycan车机仍未接入微信车载版、高德地图等本土化应用,语音交互仅支持基础指令;辅助驾驶仅标配自适应巡航,城市NOA需额外选装且适配有限。

与此同时,中国厂商推出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均配备全场景智驾与本土化车机,从体验上形成了一定差距。

从产品节奏看,保时捷纯电迭代滞后于需求。Taycan自2019年上市后仅2022年小幅升级,电池、电驱未本质提升;Macan Electric上市推迟近2年。母公司大众集团旗下Cariad软件公司的智驾系统还曾多次曝出兼容性问题。

传统性能优势在电动化时代被稀释。当中国品牌能用一半价格实现相近性能,保时捷的独特性正在被稀释。这或许能解释为何法拉利能靠年销1.4万辆维持900亿欧元市值,而销量是其5倍的保时捷,市值却仅有前者一半。

05 战略调整,放缓电动化的务实之道

面对现实压力,保时捷进行了一系列战略调整。

在产品层面,保时捷决定为高性能车型保留燃油发动机、推迟部分电动车型。即将推出的定位高于卡宴的全新SUV系列将仅提供内燃机和插混动力车型。Panamera和卡宴等热门车型在2030年代将继续提供混合动力和传统动力系统两种选择。

在技术路线上,保时捷放弃了自研电池计划。2025年8月,保时捷宣布对高性能电池子公司Cellforce进行重组,放弃自研电池的生产计划。Cellforce将转变为一个独立的研发部门,其现有的286名员工中,约有200人将被裁撤。

奥博穆表示:“由于产量和缺乏规模经济的原因,保时捷不会自行生产电池。” 这一决定反映了保时捷在电动化转型中的务实考量。

在成本控制方面,保时捷启动“全球效率优化计划”,将在未来数年内通过自然减员等方式,逐步削减约3900个工作岗位,预计年省8亿欧元运营成本。同时,保时捷加码中国本土化运营,2025年年内启用上海研发中心,聚焦智能座舱与智驾本土化。

保时捷的战略调整,体现了从“技术理想主义”到“商业现实主义”的转变。

06 行业共鸣,豪华品牌集体放缓电动化

保时捷并非唯一一个放缓电动化步伐的豪华品牌。整个行业正在经历一场从“电动狂热”到“理性节奏”的集体回归

梅赛德斯-奔驰已经宣布继续投资燃油车、混动、氢能源等多路线发展,不再一味追求全面电动时间表。奥迪等传统豪华品牌也纷纷调整了电动化时间表,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混合动力和高效内燃机技术上。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董事长康林松认为,在电动汽车普及不如预期的当下,对成熟车企而言,同时推进燃油与电动是最理性选择,两种技术都不能放弃。尤其是在美国,由于政策环境变化,通用汽车、福特等车企迅速回归以利润更高的大型SUV和皮卡为核心的产品线。

这一行业范围的调整反映了电动化转型的复杂性。一方面,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接受度增长速度低于预期;另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滞后于车辆推广速度。

前奥纬咨询全球董事合伙人张君毅指出,保时捷当前的市场困境与1970年代瑞士钟表业遭遇的“石英危机”如出一辙:“瑞士手表凭借手工赋予的奢侈品属性重获生机;保时捷也在发挥自身优势,赋予车辆更强操控,利用中国市场合作伙伴跟随并不落后于新能源智能化领域,从而应对市场转型。”

电动化“踩刹车”!保时捷暂停纯电车型,转头押注燃油车能回血吗?-有驾

07 前景展望,短期回血与长期平衡

保时捷的战略调整短期内已显现效果。通过延长燃油与插混产品生命周期,有助于维持销量与现金流的稳定,为电动平台的技术重构与成本优化争取时间。

这种平衡策略虽然看起来保守,但可能正是投资者所希望看到的稳健经营。

从产品规划看,保时捷并未完全放弃电动化。除卡宴电动版外,企业计划2027年前推出纯电718,基于全新平台打造,续航超500公里,零百加速3.5秒内,主打纯电跑车市场。同时宣布2026年起在中国交付的部分车型将配备本土化车机,接入百度地图、微信车载版,并升级智驾硬件。

保时捷首席执行官奥博穆表示:“电动化转型是长期过程,会根据市场调整节奏;通过产品升级、本土化与成本优化,有信心改善业绩。”

然而,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重新定义豪华。随着年轻消费者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科技体验纳入豪华定义,保时捷需在传统机械性能优势与智能化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有观点认为,超豪华品牌的核心是引领趋势,而非跟随市场。在智能电动的浪潮中,保时捷的这次战略调整,究竟是避险的明智之举,还是拱手让出未来的冒险?答案或许藏在越来越多中国消费者的购车清单里。

保时捷的这次战略“回摆”,恰似一场行业转型的压力测试。当油门与刹车需要同时操作,老牌车企正在摸索新的驾驶节奏。

对于保时捷而言,电动化这场马拉松,选择调整配速而非盲目冲刺,或许才是真正智慧的奔跑。毕竟,通往未来的道路从来不止一条,真正的豪华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