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人生就是不断地告别,从儿时的童谣告别,到成年的肥皂剧无间断狗血离场。可谁能想到,高管们也要在人生某个晴天霹雳的日子,亲手把自己的“家乡”从社交网络ID里分割出来,改头换面,一切只为让你和我这些键盘侠能更顺利地@他?想想都心酸,还不如在朋友圈哭诉“痛失家乡”,也好过打工二十年,连个地名都没能留住。
比亚迪最近在汽车市场混的那叫一个“露头就挨夸”,销量数字就像饭店排号小票,节节攀升,成了新能源圈里的热搜体质。在这些流量和聚光灯的交界处,总有人要走到台前,被生活“选中”成镁光灯下的打工人。于是,公关处总经理李云飞,这位在比亚迪熬到“元老级别”的人,顺理成章成了公司与外界你来我往的“接口人”。他这几年露面频率高到什么地步?估计再来点儿曝光,就能跟天气预报的主持人互相打招呼了。没办法,新时代的企业,发言人肩上顶着一半口碑和一半火锅底料,热闹全靠你。
李云飞在网络上的ID,一直是“不会武功的武功李云飞”。别问我为什么拗口,企业高管这么自黑,想明白就知道这是留给广大网友的整蛊彩蛋。初看这名号,八成以为他是退隐江湖的武林高手,后来才发现其实是陕西咸阳武功县土著,不会武功,但来自武功,哈哈,笑点里透着自嘲——就像打工人明知没股份,还忍不住熬夜加班。
然而花无百日红,号也没能用满一生。2023年某个寂寞的下午,比亚迪天降一道“改名令”:所有平台账号,一律切换为“比亚迪李云飞”。好了,谁家的地名也拦不住公司品牌统一大业,企业文化大旗一挥,“武功”俩字便如彩排时的道具,一夜间被收纳进了回忆。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必须显眼包出击,什么方言梗、小地名人情味,统统得让路给直观好记、一键搜索,主打一个“谁说话谁背锅,谁抬头谁被A到”。
李云飞自己呢,也挺豁得出去。他这波操作解释得云淡风轻:老ID不好找,口音太难辨识。既然大众更爱找个顺手的名字,自己这张“艇长脸”也别端着架子了,果断“对号入座”。于是,一个用了十五年的破名字,丢了就丢了。人生也许正是这样,成名要趁早,改名靠KPI。
有人问,难道这就不是对自我的拆解和背叛?我倒觉得,企业高管其实活得比我们这些社畜还明白。毕竟李总的ID被改,不是他划掉了家乡,而是企业用一地名字,换取几亿流量路人好记。你说伤心吗?也伤心;你说顺应时代吗?也很顺应。大浪淘沙,成王败寇,再土的县城梗遇到大厂公关,也得败下阵来。
而李云飞要承担的压力你我未必懂。他不只是品牌的“吉祥物”,还是抗衡水军、拉锯“黑稿”的前线阵地指挥员。有人说如今公关比产品重要,有理,没理。全民皆媒体,个个会找茬,什么品牌不挨喷?以往高管在幕后盯财报,如今得在微博微信分分钟下场应战。你流汗我流量,网友骂人是逆天改命,高管背锅其实全靠情商。碰上“黑公关”集火的时刻,李总的“不会武功”正好派上用场——嘴皮子和键盘侠掰手腕,企业发言的分寸像脑筋急转弯,输赢全看谁能忍住不删评论。
至于网友“痛失家乡”的调侃,谁还没点小情结?可在KPI和风控的大锅里,家乡二字顶多算佐料,最后肉汤还得围着比亚迪搅。这就像你公司楼下的小吃摊,都统一换成“XX集团认领食堂”,只为方便管理,味道还不是照样丢了烟火气。
这事其实不是孤例。你看现在什么都讲个“品牌统一”,个人色彩在企业大旗下被套路成流水线产品,谁还指望哪个高管能在社交平台坚持15年自我?品牌和个人,今后恐怕不是“此消彼长”,而是融合成蜂群意识、流水线人格的怪胎。个人情怀逐步标品化,好比你有再多脾气毛病,碰到HR绩效考核表,也得像复制粘贴一样,怒气满格变八股文。
记得当年互联网刚火时,谁都想做点“人设”,偶尔小众,偶尔有梗,才显得接地气。可互联网变成品牌收割机以后,啥个人标签都得美其名曰为“品牌符号”,自嘲和幽默成了滤镜,谁还指望靠ID刷情怀?这就像同学聚会发言,谁都说点有趣的真心话,突然领导入座,立马齐刷刷改口:大家好我是来自XX单位的XXX,一副“身份证进化论”。家乡武功县再美,也敌不过搜索栏里的“比亚迪”俩字更管用。
当然,有人感叹,人要有点根。可在主流KPI和流量红利夹击下,根像广告里的车轮,挂在PPT上飞转,离地三尺不沾尘。家乡二字就此沦为段子。一想到以后无论谁找李云飞,都像打通了比亚迪客服电话,说是沟通,其实想发泄欲望。什么武功、家乡、方言,早已是互联网自带消音器下的无用遗产。你想怀旧,它却怕你掉队。
或许武功并非无人问津,它只是太“本地”,掂量不过KPI的砝码,最终像两块钱午餐券,淹没在比亚迪的大数据导流里。你看那批企业高管,一面在台上喊亲民,下一秒换上品牌logo,成了你手机通讯录里“客户经理”的同款名字。俗话说,家乡好,但不能为你带货。乡音无改鬓毛摧,资本才是理想归宿。
尴尬吗?尴尬极了。但互联网就是这么不讲理。别说企业高管,连吃瓜群众都懂:舞台再大,没品牌就没人看的起。ID只要加三字,立马能被成千上万人一键锁定。你高高兴兴在朋友圈晒武功,结果发现早被自媒体套成“比亚迪符号”,人人拿你道德情怀做谈资。品牌如命,情怀当配菜。这就是网络时代下的姓名学新思潮——别信老黄历,也别信诗和远方,“家乡”只能当作话题末尾的表情包使用。
世界变化太快,连高管的社交ID都不自由。他们本想装个暖男,偷点接地气,结果被互联网割成热搜人设。你想做的每一个自我,老板分分钟能改成通用模板。企业文化嘛,不外乎常年把你和“品牌”捆死在一起,个人情怀被视为嫌疑段子,终极理想就是用标准件生产一批“比亚迪XX”,以后方便大数据管理,连机器人都不会认错对象。
有人可能正义感泛滥,想为李云飞的“家乡”鸣不平。但别忘了,这世界早就不吃浪漫那一套。你吐槽互联网无情,但它效率全球领先。哪个老板有功夫替你守护家乡梦?现实给我们留下的,是在职场和品牌之间蹦迪,在社交网络和归属感之间扯皮。你我只好一笑而过,毕竟下一轮风口,也许会让你为了公司,把你娘家改成Unicode。
最后,不禁要替李总点根蜡:当“不会武功的李云飞”也要随公司浪潮说改就改,社交媒体成了新疆界打卡地,比亚迪像极了早教班老师,把每个元老的口音和名字改成“比亚迪李”。以后要找李云飞,别问家乡,别问武功,只需直接@比亚迪即可。
毕竟,哪有什么归属感,都是流量里手起刀落的玩笑话。吃着螺蛳粉想家乡,谁还没被改过名?
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依法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