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聊起买车,是不是都觉得有点看不懂了?
就拿那些以前咱们觉得得奋斗好几年才敢想的豪华B级车来说,什么奥迪A4L、凯迪拉克CT5,放几年前,落地怎么也得三十好几万,是身份和面子的象征。
可现在呢,你去4S店里转一圈,听到的报价能让你怀疑人生。
这些曾经高高在上的“豪车”,价格跟坐了滑梯一样往下掉,有的甚至二十万不到就能开走。
这到底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还是一个看起来很美的消费陷阱?
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的门道,看看这车市到底刮的是什么风。
咱们先看看这价格到底有多“疯狂”。
就说那个被称为“洗浴王子”的凯迪拉克CT5吧,凭着它那个运动范儿十足的外形和后轮驱动的底子,是多少年轻人的心头好。
指导价摆在那,三十万左右,可现在经销商为了清库存、完成任务,给出的优惠大得吓人。
很多地方的裸车价已经掉到了二十万以内,十九万多就能提。
这个价格,你放以前,可能也就买个高配的本田雅阁或者丰田凯美瑞。
现在花同样的钱,能买到一台2.0T发动机、百公里加速七秒多的豪华品牌后驱车,听着就让人心动。
不过,这便宜也不是白占的。
CT5的那个发动机虽然带劲,但喝油也厉害,不少车主反映,在城里开,一公里烧掉七八毛钱是常事。
有人觉得,都买得起这车了,还在乎这点油钱?
话是这么说,但当你每个月加油都要花上千块,而你朋友开的同价位国产新能源车,一个月电费还不到两百块的时候,心里难免会嘀咕一下。
再把目光转向德系车的代表,奥迪A4L。
作为BBA里头最先放下身段的,它的优惠力度同样不小。
以前买它,不加价都算不错了,现在呢,优惠十万、十三万都是常规操作,算下来落地价也轻松进入了二十万区间。
奥迪那“四个圈”的标志,在国内消费者心里还是很有分量的,再加上它那接近三米的大轴距,后排空间宽敞,高速上开起来又稳又静,确实让人觉得这钱花得值。
但是,买了A4L的车主们很快就会发现一个很扎心的问题,那就是保值率。
听不少车主聊起,自己二十多万买的车,开个两三年,想换车了,去二手车市场一问,车商给出的价格可能只有十三四万。
这中间凭空蒸发掉的七八万,都够你加好几年的油了。
这就好比你打折买了个名牌包,以为捡了便宜,结果发现这个牌子已经不流行了,想出手都难。
要说降价最狠的,还得是那个带着英伦贵族血统的捷豹XEL。
它原来的定价也是三十多万,走的是个性、运动的路线。
现在可好,价格直接“腰斩”,很多地方裸车价都杀到了十六万左右。
花十六万,买一台250匹马力的2.0T发动机,零百加速不到七秒,再加上捷豹一贯出色的操控调校,单从驾驶乐趣上说,这个价位几乎找不到对手。
可这极致性价比的背后,藏着的是堪称“天价”的后期养护成本。
圈子里总开玩笑说“七折豹、八折虎”,说的就是它新车折扣大。
但修起来可一点不打折,换个小小的配件,比如水箱,4S店的报价可能就得一万多,这维修费都能买台不错的电动自行车了。
所以,买捷豹的人,大多是真心喜欢它的驾驶感受,但买之前,你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钱包,能不能承受得起这份“激情”的代价。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会想,这些国际大牌车企是疯了吗?
怎么开始做起赔本买卖了?
其实,商场如战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降价。
它们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被逼的。
而把它们逼到墙角的,正是我们中国自己的汽车品牌,尤其是飞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
过去,三十万这个价位的汽车市场,基本就是奔驰、宝马、奥迪这些国外品牌的天下。
它们靠着上百年的品牌历史、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扎实的底盘调校,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
我们买它们的车,不仅仅是买一个交通工具,更是买一种社会认同感。
但是,时代变了。
以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这些国产品牌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完全不按传统套路出牌,它们开创了一套全新的玩法。
传统豪华车还在炫耀自己的V6、V8发动机时,国产电车用一个简单的电动机,就能做到三四秒的零百加速,让那些所谓的性能车在红绿灯起步时只能看尾灯。
传统豪华车还在讲究内饰的木纹和真皮时,国产新势力直接把“冰箱、彩电、大沙发”搬进了车里,配上比你手机还流畅的大屏幕和智能语音助手,把科技感和舒适度拉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更关键的是,用车成本天差地别。
燃油车一箱油几百块,跑个五六百公里,而电动车充满一次电几十块钱,也能跑差不多的里程。
当消费者发现,花同样的二十多万,我能买到一台加速更快、车机更智能、配置更高、用起来还更省钱的国产新能源车时,那个曾经闪闪发光的外国车标,似乎也就没那么香了。
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根据最新的数据,现在国内每卖出两台新车,就有一台是新能源车。
这巨大的市场转变,让那些固守燃油车阵地的传统车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为了保住销量,为了不被市场淘汰,降价就成了它们唯一能打的牌。
厂家把压力层层传导给经销商,经销商为了生存,只能“割肉”卖车,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豪华车价格雪崩的景象。
那么,面对这种局面,我们普通人买车,到底该怎么选?
过去我们总爱谈“保值率”,觉得买个保值的车,开几年卖掉亏得少。
但现在这个观念可能需要更新一下了。
你想想,一台指导价三十多万的车,你花二十万就买到手了,它在出厂的时候,就已经把未来几年可能要跌掉的价值,提前以优惠的形式返还给你了。
你用一个很低的价格,享受了它产品力最强的黄金时期,这笔账算下来,其实并不一定亏。
所以,现在买车,我们更应该算一笔“总账”,也就是从你买下这台车,到你卖掉它,整个过程中你总共花了多少钱。
这笔账包括你买车的钱,加上几年的油费(或电费)、保险费、保养维修费,最后再减去你卖车时收回来的钱。
我们简单算一下,一台二十万的打折豪华燃油车,三年下来油费、保险、保养加起来可能就要五六万,三年后车子可能只值十二三万,里外里你花了十几万。
而一台二十万的国产新能源车,三年的电费和保养可能也就一两万块钱,就算它保值率低一点,三年后卖个十万块,你总共的花费也可能比燃油车更少。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个人的用车情况都不同。
但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买车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优惠,更要看得长远。
这个时代,汽车已经不再是那个单纯靠品牌和发动机就能赢得一切的工业品了。
我们自己的国产品牌,用技术创新和对用户需求的深刻理解,硬生生地改变了市场格局。
这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是天大的好事,因为它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也让我们能用更合理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
所以,下次再去看车,别光被那些巨大的折扣晃花了眼,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的真实需求,算一算长远的经济账,你才能在这场汽车市场的大变革中,做出最明智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