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地东台里开业跑车轰鸣,百年老街变身巨无霸商场,夜经济文化生活齐聚
古董跑车的引擎声一阵比一阵高,像是有人在耳边敲铜锣,把早上还没完全醒透的市中心硬生生拉进一种节日气氛里。50多台车排成队,从路虎揽胜到憨豆mini,那颜色亮得刺眼,我隔着人群都能闻到汽油混着皮革的味道。旁边一个戴草帽的大叔拍了拍我肩膀说:“这条东台路啊,以前全是花鸟鱼虫,现在可好,一下子变成新天地的一部分。”他嘴角有点不舍又带着兴奋,我心里暗想,这就是城市翻篇的速度——昨天还在淘旧货,今天就站在8.8万平方米的“巨无霸”商业空间底下抬头看天幕。
走进里面,那6500平方米全景天幕真是夸张,即便外面淅淅沥沥下雨,人还是悠闲地逛着,不急不慢。露台餐位占了六成以上,每一家都摆出自己的个性,有绿植环绕的小阳台,也有直接面对人流的大平台。我蹭到一个西班牙餐厅门口,看见厨师端出烤好的海鲜饭,一股香气飘过来,让我忍不住咽口水。一桌年轻人举杯碰得清脆,一个女孩笑说:“这比我们去巴塞罗那还方便。”我忍住没插话,但心里觉得,她可能没坐过那十几个小时飞机,不过这种热闹确实让人忘记时间。
转个弯就是“东台食集”,老字号和手工艺餐饮挤在一起,好像小型庙会。我瞧见一家卖顺德菜的小店门口贴着“营业至凌晨2点”,老板正跟隔壁川菜馆的人聊酒单,说要搞点微醺系列吸引夜猫子。我想起以前学生写作文总爱用“烟火气”这个词,这地方倒真配得上,不只是吃,还有聊天、喝酒、甚至唱KTV——李振辉提到三成商户都会开到凌晨,包括那些闪灯闪得你眼睛酸的K房。
往楼上走,就遇到了AI CINEMA & PARTY KING中国首店,大屏幕正在播放预告片,一个穿白衬衫的小伙递给我传单,说这是影院加派对的新玩法,可以看完电影直接跳舞喝酒。我随口问:“有人真的会这么连轴转吗?”他眨眨眼,“周末嘛,要尽兴。”旁边Owner Club也是首店,里面坐满了穿运动服的人,好像刚从健身房出来就来社交。这种组合让我想到学生时代晚自习后去小卖部买冰棍——不同的是,这里的冰棍可能要配香槟。
再拐过去,是沉浸式剧场星空间63号·叙界空间,《梅尔泉》的演员正化妆准备登场。一位女演员涂唇彩时对同伴说:“今晚观众不少,有些是冲玩车来的,被拉来看戏。”这种跨界感很奇妙,你能感觉他们是在试探一种新的消费路径,把艺术和购物绑一起,让你不好意思只逛街不参与文化活动。这让我联想到课堂上讲鲁迅杂文时,总有人问为什么非要把文学放进生活,其实道理差不多——给你一个契机去接触平时不会主动找来的东西。
运动品牌区也热闹,The North Face高级全品类新形象店门口挂满攀岩绳索装饰;Under Armour Outdoor中国首家户外旗舰店则摆了一整面墙登山鞋。NB Grey、鬼塚虎这些名字听起来就带劲儿,一个男孩试鞋的时候跟朋友嘀咕:“以后约爬山不用借装备了。”Pelliot伯希和上海旗舰店还有Oneup全国首店,全都把橱窗做得像露营地一样,我差点以为自己走错到了郊区集市。不过这也是延续新天地调性的方式,高端美容护肤品牌夹在中间,就像课间突然插播一段广告,你嫌它打断节奏,但又会停下来看看瓶子设计。
想到这里,不免回忆起东台路以前的样子——清光绪二十八年建的时候叫泰山路,到1943年才改名。八九十年代,它是古玩和花鸟市场的天堂,两百多家铺子挤在窄巷里,你能听见鹦鹉学舌,也能看到老人捧着瓷器细看釉色。而2015年的拆迁,让这一切暂时消失。我曾经带学生来写观察作文,他们画的是鸽笼和茶摊,如今换成咖啡机与霓虹灯,同样值得记录,只不过情绪不同罢了。今年春天国际花展期间,“东台好市·花语集”第一次让改造后的街区亮相,那七十多个摊位从奇花异草到手作咖啡都有,小孩子追逐泡泡,大人在挑盆栽,很难分辨这是旧城还是新品发布会现场。
未来他们计划搞更多以“东台”为名的活动,比如把16扇门变展示空间,用12段珍物故事画出旧景重现。这种公共艺术展其实挺考验耐心,因为不是所有人愿意停下来读文字。但如果布置巧妙,它可以成为散步中的惊喜,就像偶然翻书发现夹了一张泛黄照片。“大新天地”的概念也因此更完整,不只是商场,而是一块开放社区,会串联章太炎故居、喇格纳小学等文化节点,让逛街的人顺便接受一点历史教育。这种安排让我想起批改作文时偶尔加一句点评——不是必须,但加了总觉得文章更厚实一些。
而且,新天地东台里并不是孤立存在,它已经被安排进入上海全年节奏:上海时装周、高级体育赛事、燃冉艺术季乃至年底庆典,都打算让它参与其中。从体验式消费,到文化共鸣,再到社区营造,他们显然是在摸索一种新的商业模式。不管最终效果如何,现在至少可以肯定的是,这片原本安静甚至略显陈旧的区域,在短时间内被注入了一种持续发酵的新鲜感。有时候城市更新就该这样,不必每次都推倒重来,而是在熟悉的位置讲出陌生的新故事,让你既怀念又期待下一次经过这里会看到什么变化。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