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

最近,河南车圈整了个大活,叫智行盒子,拉着海马汽车开了一场发布会,场面搞得很大,领导来了不少,合作伙伴乌泱泱一片,PPT做得是金光闪闪,仿佛三体人看了都要连夜升级文明。他们发布了一堆叫INJOY的新车型,号称不是车,是“智能移动空间平台”,要干翻四大场景。

讲真,每次看到这种发布会,我都有一种看大型行为艺术的错觉。尤其是当他们把“场景化服务入口”这种词挂在嘴边的时候,我就知道,事情开始变得魔幻了。这帮兄弟,不装了,摊牌了,他们要的根本不是卖车,他们是要给这个你死我活的汽车市场,直接来一发“升维打击”,或者说,想不开的自爆。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先说他们最核心的那个“大众出行”场景,也就是网约车和出租车。智行盒子说,司机师傅们太苦了,光靠车费挣不到钱。怎么办?我们来帮你搞“多元化增收”。车里给你装个后排智慧屏,可以接广告,分润给你;再给你整个车载售货柜,乘客扫码买饮料零食,你也拿分成。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看到这里我直接一个地铁老人看手机。这套路,熟不熟?十年前的O2O大战,不就是这么玩的吗?在每一辆出租车里都塞满可能性,让司机师傅成为一个集驾驶员、广告推销员、零食铺老板于一身的究极缝合怪。这简直就是要把司机师傅们逼成三头六臂的哪吒!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我们来构建一个荒诞的场景:老王,一个开了二十年出租车的老师傅,开上了智行盒子。他一边开车,一边要用眼角余光瞟着后视镜,观察乘客有没有对屏幕上的“XX男科,一生性福”广告产生兴趣;红绿灯的间隙,他要盘算一下后备箱里的可乐还剩几瓶,今天的冰红茶是不是该补货了;乘客上车,他得先来一段贯口:“老板,办卡不?不是,看广告不?也不是,买水不?买一瓶水,我今天的KPI就完成了!”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这车开的不是路,是KPI。那个后排智慧屏,哪里是智慧屏,那简直就是一座移动的赛博功德箱,乘客每一次点击,都是在为老王的“收益”添砖加瓦。我作为一个偶尔打车的中年人,只是想从A点安安静静地到B点,不是想体验一把移动的拼多多砍一刀现场。讲真,有时候我打个滴滴,司机在终点前为了接下一单疯狂绕路,我都想直接跳车了,你现在告诉我,我坐个车还得面对一场小型庙会?

然后是那个所谓的Taxi Pro生态,说要打通“公域+私域”订单。听起来很高大上,对吧?翻译过来就是,既能抢网约车的单,又能接政府、企业这种稳定的大单。这想法很好,但问题是,凭什么?凭你车里能卖可乐吗?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当下的汽车市场,尤其是出行市场,早就不是什么存量竞争了,这是黑暗森林,是你死我活的修罗场。比亚迪秦L那种掀桌子式的定价,小米那种把蛋糕连带盘子一起端走的玩法,才是现在的主旋律。大家都在拼刺刀,讲究的是一刀毙命。你智行盒子不想着怎么把车价打到骨折,怎么让电池续航翻倍,反而开始研究怎么在车里卖薯片。这不叫创新,这叫不务正业。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最好的手段是直接把餐厅爆了,而不是在餐厅里开始兼职卖打火机。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再看他们那个“政企服务”场景,说什么“移动智慧办公室”,L型座椅布局,还能外放电开投影仪。我当时就坏了菜了。我能想象到的唯一应用场景,就是领导在车里开一个移动的批斗会,你缩在角落里,连个打盹的地方都没有。这哪里是办公室,这简直是移动的审讯室,还是带电的那种,雷电法王杨永信看了都得直呼内行。

至于那个“社会福祉”车,为行动不便的人群设计,这个我承认,立意非常高,科技向善,值得点赞。但问题又来了,自动驾驶的关键不在特斯拉,在老头乐。同样,无障碍出行的关键,也不全在一辆车上,它是一个庞大的社会工程。你解决了上车难的问题,但小区门口的台阶,地铁站的楼梯,商场的门槛呢?这辆车就像一个任意门,能把你从一个坎儿送到下一个坎儿面前。但能过,就是能过,至少在车里,是体面的。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写到这里,我甚至觉得智行盒子不是在造车,是在渡劫。他们试图用一套极其复杂的商业模式,去解决一个极其简单的生存问题。在这个所有人都杀红了眼的市场里,他们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的……行为艺术。

最典中典的是,他们还展示了L4级的Robotaxi。这就更有意思了。当一个新势力开始大谈特谈L4的时候,潜台词往往不是“我的技术牛逼”,而是“我给你们画个饼,你们千万别觉得我不行”。这是一种战略恐吓。就像两个人在街头对峙,其中一个突然从怀里掏出一本《原子弹原理与设计》,然后开始大声朗读。他不是真的要造原子弹,他只是想告诉对方:我是个疯子,你别过来。

智行盒子的这套打法,就是典型的“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它用一种极其复杂的、花里胡哨的方式,试图去重构一个已经被价格战卷到冒烟的市场。它不相信技术本身,转而去信仰“模式”;它不相信性价比,转而去信仰“生态”。这种爱真的很特别,当你爱上一个模式的时候,你就懂了。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因为我真的坐过那种被司机魔改过的网约车,车里挂着充电宝,卖着矿泉水,屏幕上放着土味广告。我当时的感受不是便捷,而是混乱。我觉得那个司机师傅一定心态爆了,才会把自己的车变成一个杂货铺。

比亚迪忙着掀桌子,智行盒子却把车变成了移动的拼多多-有驾

智行盒子,就是想把这种“心态爆了”的状态,给标准化,规模化,甚至理论化。他们想证明,当一个司机被逼成全能战士的时候,他就能打败那些只知道开车的普通人。这逻辑,乍一听好像没毛病,但仔细一想,三体人看了都得气活了。

所以,智行盒子到底是在重塑车圈,还是在进行一场盛大的自我催眠?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在当下这个掀桌子成风的时代,任何试图把桌子重新画上格子的行为,都显得特别勇敢,也特别……值得关心。要么成仙,要么成盒,就看这套压缩毛巾一样的商业模式,到底能不能在现实的洪水里,膨胀成一艘救生筏了。就问你怕不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