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内容不错的话,给作者一个关注吧!下次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我咯~感谢喜爱,继续努力!
2025年10月,车圈爆出一个大消息,奔驰,那个豪华车的代名词,正在搞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
目前已经有4000人拿着“大礼包”走人了,据说资深的管理层,最高能拿到50万欧元。
50万欧元,换算过来就是400多万人民币啊。
奔驰这回玩真的,花400万请人“自愿”走,这“分手费”背后到底啥算盘?
而且,这还只是个开头,人家的目标是让3万名员工“自愿”离开。
01
50万欧元是个什么概念?
400多万人民币。
对咱们普通人来说,这笔钱可能得辛辛苦苦干一辈子,不吃不喝才能攒下来。
现在,奔驰直接把这笔钱摆在你面前,条件只有一个:你“自愿”离职。
这事儿听着,是不是有点让人心动,又有点不是滋味?
最近,奔驰这事儿传得沸沸扬扬。
说是这家百年豪华车企,正在推行一个“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裁员计划。
注意啊,官方的说法不叫“裁员”,叫“遣散方案”,而且是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
02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奔驰内部已经有人出来证实了,这事儿千真万确。
进入10月份,就已经有员工陆陆续续办手续,拿着那个传说中的“大礼包”走人了。
到现在,已经有大概4000人接受了这个方案,离开了公司。
这个“大礼包”到底有多大?
这就得看人了。
奔驰搞了个“梯度设计”。
说白了,就是看你的级别和工龄。
你在公司待得越久,级别越高,你能拿到的“分手费”就越多。
天花板,就是那个传闻中的50万欧元,专门给那些资深管理人员准备的。
03
更有意思的是,奔驰为了让大家赶紧做决定,别磨磨蹭蹭的,还特别设了一个“加速奖金”。
这是个啥玩意儿呢?
就是你越早签字,在规定时间内越早做出“自愿”离职的决定,你就能额外多拿一笔钱。
你看,人家把人性拿捏得多准。
很多人可能还在犹豫,一边是干了半辈子的工作,一边是实打实的现金。
这个“加速奖金”一出来,就像个倒计时,催着你赶紧选。
“再不选,这笔钱可就没了啊!”
这就让很多还在观望的人,心里开始着急了。
04
那么问题来了,奔驰家大业大的,怎么突然搞起这么大规模的“人员优化”了?
而且还这么“大方”,宁愿花血本请人走?
这背后,其实藏着奔驰的“不得已”。
为啥?
因为奔驰在德国,它不能随随便便就说“你明天不用来上班了”。
人家跟总职工委员会是有协议的,这个协议里,白纸黑字写着“就业保障承诺”。
这个承诺,一直签到了2034年底。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在2034年之前,奔驰不能因为“运营原因”,就把员工给强制开除了。
德国的工会力量,那是相当强大的,企业不敢乱来。
05
那不能强制开除,公司又确实想让你走,咋办?
奔驰就想出了这么个体面的办法:我买。
我花钱,买断你的“就业保障”,买断你到2034年的“铁饭碗”。
你拿钱,我省人。
这是一场交易,一场算计得明明白白的商业交换。
那400万,不是“福利”,是“买断费”。
奔驰内部把这个计划,叫做“可持续人才计划”,核心是“重塑”。
说得文绉绉的,翻译过来就是:公司要大转型,组织架构要精简,得换上一批“新”人。
06
奔驰为啥这么着急要“换血”?
一个字:钱。
或者说,是为了“省钱”,去干更“烧钱”的事。
别看奔驰还是那个“三叉星”标志,在马路上还是那么气派。
但它这几年的财报,可没那么好看了。
就在今年,2025年,奔驰的日子过得挺紧巴。
根据官方数据,第三季度,全球销量同比、环比都在下滑。
前三季度累计下来,销量也比去年同期减少了9%。
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奔驰也感觉到了寒意。
有报道说,今年上半年,奔驰的净利润直接“腰斩”,跌了一半。
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
07
中国市场对奔驰有多重要?
那可是“利润奶牛”啊。
以前是奔驰在中国市场“躺着”挣钱,现在是“奶牛”快没奶了,总部能不急吗?
销量下滑,利润暴跌,股价承压。
CEO康林松(Ola Källenius)必须得给股东们一个交代。
他的交代,就是一个“降本增A”的大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到2027年,每年要节省大约50亿欧元!
50亿欧元,这是一笔巨款。
这笔钱从哪儿来?
天上掉不下来,只能从牙缝里省。
怎么省?
外包决策、不填补空缺职位...
当然,最直接的,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涉及3万人的“自愿”离职计划。
08
这3万人,大概占了奔驰全球员工不小的比例。
奔驰希望,通过这笔“分手费”,把这部分“成本”给优化掉。
这事儿吧,早在今年3月、4月就有风声了。
那时候就有消息传出来,说奔驰管理层要给员工发信,鼓励大家自愿离职。
这个方案在4月份就已经启动了,相关的员工可以在2026年3月之前申请。
当时,CEO康林松就公开表示,希望这份“优厚”的离职补偿,能鼓励大约3万名员工自愿走人。
你看,目标从一开始就很明确,就是要“优化”掉3万人。
09
那么,奔驰到底想让谁走呢?
这个“自愿”离职,是不是所有人都能申请?
根据流传出来的消息,这个遣散费方案,主要针对的是特定领域的员工。
哪些领域?
工程师、行政、IT领域的员工。
看明白没?
这三个领域,可以说是奔驰过去辉煌的基石。
工程师,是传统燃油车的心脏,负责发动机、变速箱。
行政,是公司平稳运行的润滑剂。
IT,是维护内部系统的技术支持。
10
但在奔驰要奔向的“未来”里,这些岗位,可能没那么“核心”了。
奔驰的未来是啥?
是电动化、是智能化、是软件定义汽车。
它需要的是什么人才?
是电池专家、是软件工程师、是算法工程师、是人工智能专家。
它不再是那个以“机械工艺”为唯一骄傲的奔驰了。
所以,这不是一次“一刀切”的裁员。
这是一次极其精准的“换血”。
把“旧时代”的血液抽出去,为“新时代”的血液腾出空间和预算。
11
奔驰的计划是,到2027年,要推出36款新车型。
这36款里,有17款是纯电动车型。
而且,还特别提到了,要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你看,奔驰心里明镜儿似的,未来的战场在哪儿。
但无论是搞电动车,还是搞“中国专属”,这背后都需要天文数字的研发投入,需要大批的新型人才。
这些钱,从哪儿来?
不就得从这3万个“自愿”离职的“旧”员工身上省出来嘛。
这400万的“分手费”,是给老员工的体面,更是奔驰给自己买的“未来门票”。
12
这事儿吧,你不能只盯着奔驰一家看。
你得把眼光拉高一点,看看整个德国汽车工业,现在是个什么状况。
一句话:都不好过。
奔驰在“优化”,隔壁的大众(Volkswagen)也在“优化”,宝马(BMW)也在勒紧裤腰带。
整个“德国制造”的皇冠,那颗最闪亮的明珠——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地震。
原因太复杂了。
全球经济不景气,大家换车的欲望降低了,这是一层。
各种贸易壁垒,让德国车出口变难了,这是二层。
13
但最要命的,是第三层:赛道变了。
以前,是燃油车的赛道。
在这个赛道上,德国人玩了几百年,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那是祖传的手艺,闭着眼睛都是王者。
可现在,突然之间,赛道切换到了“电动化”和“智能化”。
这就好比,你是个顶级的马车夫,练了一辈子怎么驯马、怎么造马车。
结果第二天,所有人都要开汽车了。
你那一身“屠龙术”,突然就用不上了。
14
德国车企引以为傲的发动机技术、复杂的变速箱工艺,在电动车时代,突然就不香了。
电动车比的是啥?
比的是电池、是电机、是“三电系统”。
比的是谁的屏幕更大、谁的语音助手更聪明、谁的自动驾驶更厉害。
在这些“新”领域,德国人发现,自己成了“追赶者”。
而领跑的,是美国的特斯拉,还有一大批来自中国的“新势力”。
就在前不久的德国慕尼黑车展上,本来是德国车企的“主场”。
结果呢?
展台上最抢眼、最吸引眼球的,是来自中国的品牌。
比亚迪、蔚来、小鹏、小米...
中国车企带着最新的电动车和智能技术,直接“杀”到了德国人的家门口。
德国媒体自己都惊呼:狼来了。
15
比智能化,比不过中国的互联网思维。
比成本,更比不过。
德国的人工成本有多高?
高到奔驰宁愿宣布,要把一些生产线转移到成本低70%的匈牙利去。
德国本土的工厂,甚至要减产10万辆。
这就是奔驰面临的尴尬局面:
——在“旧”的燃油车领域,它是王者,但这个领域在萎缩。
——在“新”的电动车领域,它是新手,但这个领域是未来。
16
它不是不想转型,它比谁都想。
但它背负的“包袱”太重了。
几十万的员工,几百个配套的供应链,都是靠燃油车养活的。
转型,就意味着要“革”这些人的“命”。
奔驰的管理层,其实也“摇摆”过。
2024年,奔驰就宣布过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说要全力冲刺电动化。
结果呢?
现实很骨感。
2024年,奔驰的电动车销量,并不理想,甚至出现了暴跌。
反倒是传统的燃油车和混动车,还在给公司输血。
17
这一下,管理层就尴尬了。
他们不得不硬着头皮出来宣布:原定的全面电动化目标,得推迟了。
甚至还得回过头来,继续生产更多的燃油车,来维持公司的利润。
一边高喊着“未来是电动的”,一边又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燃油车续命。
这就是奔驰的“纠结”。
但这种“纠结”和“摇摆”,在转型期是最危险的。
你既要花巨资研发电动车(这叫“投未来”),又要维持庞大的燃油车生产线(这叫“保”)。
你等于是“双线作战”。
钱从哪里来?
唯一的办法,就是“节流”,就是把那些“非核心”的人员给“优化”掉。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场波及3万人的“自愿”离职。
18
这场大裁员,撕开了一个挺残酷的真相: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真的没有什么“铁饭碗”。
哪怕你是在奔驰这样的百年巨头,哪怕你有工会保护,哪怕你有签到2034年的“就业保障”。
当公司真的要“换赛道”的时候,你那个“饭碗”,它就是第一个要被“优化”掉的。
那些被裁的工程师、IT人员,他们不优秀吗?
他们可能都是顶尖的专家,是奔驰过去一百年辉煌的功臣。
他们可能把一辈子都献给了“三叉星”。
19
但没办法,时代变了。
公司需要的新技能,他们没有。
他们掌握的那些精湛的“机械工艺”,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新时代里,可能还不如一个刚毕业的软件工程师值钱。
这就是“结构性失业”。
不是你不够努力,也不是你做错了什么。
而是你所在的整个“赛道”,都在下沉。
奔驰给出的400万补偿金,听起来很多,很体面。
但这是在德国,一个高福利、高税收的国家。
20
而且,你想想,整个德国的汽车行业现在都在“过冬”,都在裁员。
2025年,德国的汽车产业,据说已经减少了超过5万个工作岗位。
这些拿着400万离开奔驰的员工,他们下一步能去哪里?
一个50岁的传统发动机工程师,他还能在别的车企找到和以前一样体面、高薪的工作吗?
还是说,这400万,就是他们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桶金”?
拿到钱之后,就只能被迫“提前退休”了?
这都是个大大的问号。
21
咱们再来分析一下奔驰的“小算盘”。
那个“加速奖金”的设计,真的特别巧妙。
它在制造一种“紧迫感”。
“这钱不是无限的,晚了就没了。”
这其实是在利用人性中的“损失厌恶”心理。
大家怕的不是少拿钱,是怕别人拿到了、自己没拿到。
这就迫使员工必须在短时间内,做出一个关系到后半生的重大决定。
是留在一个前途不明,可能被边缘化的“旧”奔驰,熬到2034年?
还是拿着一笔巨款,去未知的市场里重新闯荡?
22
这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
对公司来说,这是“最优解”。
用最短的时间,最小的内部动荡,把想“清理”的人,客客气气地“请”走。
花钱,买时间,买空间,完成组织的“瘦身”。
至于那些拿了钱走人的员工,他们未来的生活怎么样,那就不在奔驰的“社会责任感”考虑范围之内了。
这就是商业的冰冷和理性,它总是被包装在“体面”的糖衣之下。
23
那么,省下这每年50亿欧元,奔驰的未来就稳了吗?
我看,未必。
这50亿,不是省下来存银行的。
这50亿,是奔驰赌上未来的“军费”。
CEO康林松的计划,就是用这笔钱,砸向那36款新车型,特别是那17款电动车。
他还特别宣布,要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
这说明奔驰看得很清楚,未来的主战场,就在中国。
能不能在电动化和智能化上,打赢中国的“新势力”,是奔驰的“生死局”。
24
但问题是,对手太强了。
在中国市场,比亚迪的电车卖得跟白菜一样。
小米的SU7一上市,就成了“网红”,订单都排不过来。
华为的智能驾驶技术,已经迭代了好几代,在马路上“遥遥领先”了。
奔驰现在才开始“下重注”,是不是有点晚了?
它在燃油车时代积累的品牌光环、技术壁垒、渠道优势,在电车时代,还能剩下多少?
消费者还会因为那个“三叉星”标志,就心甘情愿地多付几十万吗?
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25
而且,这场裁员,对奔驰内部的士气,也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虽然公司说,就业保障到2034年。
但大家心里都明白了,这只是一张“纸面”上的承诺。
公司不想让你待了,有的是“体面”的办法让你走。
今天走的是IT、行政、工程师。
明天呢?会不会轮到自己?
那些留下来的人,看着身边的同事一个个拿着“大礼包”离开,他们心里会怎么想?
是会更努力地工作,拼命学习新技能,证明自己“不可替代”?
还是会开始“躺平”,琢磨着自己什么时候也能拿个“大礼包”走人,反而更划算?
26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归根到底,还是“人”。
如果人心散了,队伍就不好带了。
奔驰花了50亿欧元,省下了成本,但会不会也省掉了“人心”?
这笔账,不好算。
更有意思的是,奔驰这次裁员,等于撕下了“豪华”的最后一块遮羞布。
我们以前为什么买奔驰?
因为它是“德国制造”,代表着精湛的机械工艺、平顺的发动机、稳重的底盘。
我们买的是它上百年积累下来的“工程师文化”。
28
但现在,奔驰自己带头“请”走了“工程师”。
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我们未来的核心,不再是机械了,而是软件、是屏幕、是“智能化”。
但问题是,搞软件、搞屏幕、搞“花里胡哨”的车机系统...
奔驰能搞得过那些中国的互联网公司吗?
未来的汽车“豪华”,到底是由“机械”定义,还是由“算力”定义?
奔驰显然是把赌注,压在了后者。
这是一个极其冒险的转型。
它几乎是在用自己最不擅长的“短板”,去PK对手最擅长的“长板”。
29
CEO康林松这50亿欧元省下来,不是为了存着,是为了砸向下一个风口,拿油车的钱给电车续命。
但“续命”能不能成功,没人知道。
从某种意义上说,奔驰和那些拿到400万补偿金的员工,面临的是同一个困境:
——必须跳出自己的“舒适区”。
员工要告别“大厂”的安稳,去市场上重新找定位。
奔驰也要告别“油车”的辉煌,去电车的“红海”里搏杀。
这场4000人(目标3万人)的大裁员,只是这个残酷转型故事的开端。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那个由传统机械巨头定义汽车的时代。
也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一个由软件、数据和算力定义汽车的时代。
30
我们最后再聊聊中国市场。
奔驰为什么要专门为中国推出7款专属车型?
因为在中国市场,它真的被打痛了。
销量的下滑,只是一个开始。
更可怕的是品牌形象的滑落。
以前,开奔驰是身份的象征。
现在,在一二线城市,开奔驰,甚至可能不如开一台“问界”或者“理想”来得有科技感和话题性。
中国的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对“豪华”的定义已经变了。
3S
他们要的是大屏幕、是智能语音、是自动泊车、是那种“科技感”拉满的体验。
而这些,恰恰是奔驰的短板。
奔驰的“车机系统”,在中国的各种评测里,几乎都是被“吊打”的对象。
所以,奔驰急了。
它必须放下身段,真正开始研究中国消费者到底要什么。
但这种“追赶”,是被动的。
能不能追得上,很难说。
32
总的来看,奔驰这场史上最大规模的裁员,是一个“断臂求生”的悲壮故事。
它不是因为经营不善要破产了,恰恰相反,它是在自己还“体面”的时候,主动“割肉”。
它割掉的是“过去”的成本,换取的是“未来”的门票。
这400万的“分手费”,是给老员工的,也是给那个辉煌的“燃油车时代”的。
至于未来,奔驰能不能在“电车”时代再造一个“三叉星”的辉煌?
这50亿欧元,是买来了“重生”的机会,还是只是买了张“缓刑”的通知书?
没人能给答案。
这400万,是给老员工的“分手费”,还是奔驰给自己买的“后悔药”?这笔钱砸下去,听到的响声,可能是新时代的序曲,也可能是旧时代的丧钟。
创作声明:
本文基于公开报道的梅赛德斯-奔驰裁员事件创作,主要信息来自【《第一财经》、《证券时报》、《财联社》、《网通社汽车》、《36氪》、《World Socialist Web Site》、《Carscoops》】等媒体报道和公开资料。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都有据可查。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不代表任何立场。如有不同看法,欢迎理性讨论。部分配图来源网络,如侵权请告知删除。
```
全部评论 (0)